游客
题文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上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首句中的“满”字写出了二月江南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共61分)
(一)阅读杜审言《渡湘江》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迟日:春日的太阳。湘江:位于湖南,江水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
⑴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⑶诗歌三四句分别展示了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这样相对照的描写凸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因素?

古诗词鉴赏
题齐安城楼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②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阅读上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1)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与赏析(共36)
一 鹭 图刘羽(明)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向斜阳白头。
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的春景有何特点?对刻画白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托物言志,请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独”“叹”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