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 B.水稻虫害严重 |
|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合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
|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
|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
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
| 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
|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 |
|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
|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
|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
|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
|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
|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
|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