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 题。 (8 分)
春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 分)
“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所见之物。诗人是如何表现居所之“幽”的?试作简要分析。
清代梁清远在他的《雕丘杂录》曾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小题。
边愁
崔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本诗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最后一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5——16题。(共 8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这两首元曲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
从 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