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宋太祖善待赵普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其第。时两浙王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每小题1分)
(1)忽其第   (2)不及也   (3)韩王实对  (4)取之,无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2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推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治中从事臣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B.杨怀、高沛,璋名将鹏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C.先主当璋北征汉中亲故多劝余长吏(《归去来兮辞》)
D.伐人之国以为欢我决起飞,枪榆枋而止(《逍遥游》)

找出与“为流矢所中”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C.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供他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津侯列传
司马迁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其约以顺上旨倍:“背”,违背 B.虽与善,阴报其祸详:“祥”,吉祥
C.宜佐明主抚国家填:“镇”,镇抚 D.今诸侯有逆之计畔:“叛”,反叛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为人恢奇多闻②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③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⑥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
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2)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目眇眇兮予②复道行空,不霁何?③来于秦
④秦人不暇自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⑥后人哀之而不
⑦独夫之心,益骄固⑧朝歌夜,为秦宫人

A.①⑥\②⑤⑧\③\④\⑦ B.①\②⑤⑧\③⑦\④\⑥
C.①⑥\②⑧\③⑦\④\⑤ D.①\②⑧\③⑤\④⑥\⑦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
C.韩、魏之经营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则告诉不许 B.用之如泥沙急于星火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今臣亡国贱俘 D.秦人不暇自哀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舟 人 传
[清]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其里居,及其(□)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也。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言。天下大乱,各自,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其里居悉:知道 B.妾亦宦之也息:子女
C.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惜 D.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操何业
②泰岩□询船尾女郎曰
③萍踪相遇,愿赠□言

A.①之②以③而 B.①之②且③而
C.①所②乃③以 D.①所②以③之

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B.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C.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D.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C.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

②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舟人“勇义”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的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祖骞、父规,并《南史》有传。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及侯景陷建邺,褒辑宁所部,见称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如拜吏部尚书、右仆射。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愈自谦损,不以位地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又其政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鄢郢①。尝如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瑴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破,从元帝入金城。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从俱出,见柱国②于谨,甚礼之。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庚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寻加开府仪同三司。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
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帝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书□。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
【注】①鄢郢:泛指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②柱国:柱国大将军省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褒宁所部辑:辑录
B.不以位地矜物矜物:矜持
C.以建邺凋殘,时江陵殷盛凋殘:衰败
D.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聘请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褒少□姻戚,去来其家②□愈自谦损③褒赠弘让诗并书□

A.于 且 焉 B.以 而 焉 C.以 其 之 D.因 而 之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B.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C.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D.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博览史籍;他的祖父王骞、父亲王规一起著写了《南史》。
B.元帝平乱之后,想迁都到殷实强盛的江陵一带,且朝中许多官员是楚人,他们也愿意迁都江陵一带。然而王褒生性谨慎,不敢直言迁都之事,元都最终迁至建邺。
C.因为亲戚的关系,王褒小时候常来往于萧子云家,并模仿练习他的书法。他的名声虽然敌不过萧子云,但在当时却与萧子云一同受到人们的重视。
D.明帝特别喜欢文学,对当时才华声名最高的王褒与庚信特加亲宠。每次游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后来又命令王褒为自己写的《象经》作注。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
②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
(2)从文中找出两个能说明王褒“性谨慎”的例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