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 B.“君权神授” 思想 |
C.“天人感应”思想 | D.“人伦者,天理也” |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 |
B.社会环境的变化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主流思想的演变 |
“刀过处头幕,一腔热血休落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若委实冤枉,如今是三伏天道,下尺瑞雪,遮了窦娥尸首。看这楚州亢旱三年。”这种文学的表达形式,在何时最盛行
A.魏晋 | B.唐 | C.宋 | D.元 |
辛弃疾和陆游相同,总有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的感慨。下列词句,最能表现他这种遗憾心情的是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
D.“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 |
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
B.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
D.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
“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B.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D.深院静,小庭空,继续寒砧断续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