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
|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
| C.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
|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
《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称:“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美国之所以这样解释全球化,其目的是()
| A.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步 | B.通过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
| C.阻止世界多极化趋势 | D.压制别国经济的发展 |
2010年1 0月14日,印度如愿以偿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同时被选进联合国安理会的还有南非和德国。这反映了()
| A.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结束 | B.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口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
|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
|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 |
|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