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自给自足 |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
B.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
C.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学科和基础学科 |
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 D.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观察下图,其主张的最早提出者是
A.胡适 | B.陈独秀 |
C.梁启超 | D.鲁迅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