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 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 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关键词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十二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键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关键词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此《公羊传》中的解释是:“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几年后秦国宣布“为田开阡陌封疆”。
材料2:《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材料3:《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我国土地制度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革?
(2)材料2、3分别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二者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3)简述材料3所反映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分析这一状况与材料1反映的相关制度的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僇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3: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清)雍正帝语
(1)材料1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2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据清朝小说《豆棚闲话》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须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毕竟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夫商群萃而州处……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周游)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罕见的物品)时来,珍异物聚。──《国语·齐语》
材料三 南京去汴河五里,河次(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即北宋王朝)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四 农夫争道来,聒聒更笑喧。数晨竞一虚(同墟,即集市)……或携布与楮(纸品),或驱鸡与豚,纵横箕帚材,琐细难具论。──[北宋]《参寥子诗集》卷一
请回答:
(1)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封建社会商业繁荣时期宋朝商业集镇的形成原因的不同。
(2)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商品交易内容与宋朝集镇商业交易内容的不同
(3)你如何认识和评论上述的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