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举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说,《规划纲要》是由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12个部门,到全国24个省(市、区)举行调研,在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论证和协调才最终形成的。这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到指导性作用。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这首诗中写道,“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据此回答小题。对互联网的认识,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的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对此,从矛盾的角度看()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好坏两个方面,互联网也是如此
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近年来,网络热词层出不穷,“甄嬛体”、“坑爹”、“hold住”等成为网络常见流行语。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新名词——“甄嬛体”、“坑爹”等的出现和流行,反映出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 )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D.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
道家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下列观点与此一致的是( )
A.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
B.人不过是一架像钟表那样的自动机,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 |
C.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
D.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
国家天文台预测,2012年6月6日上午,天空将上演一出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这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性 |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