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管子•君臣下》认为,人类最初由于无“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了“以力相征”的乱局。在相互争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发之德,而民师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材料二的方法,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注:表明观点,说明理由,从经济、思想、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第一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基本是了解和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观念以及西方各种民主制度运作的状况,并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参照,提出改革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些构想。这些构想虽然有英国式与日本式,但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西方民主主义的思想理论才通过维新派的宣传中开始得到较为准确和广泛的介绍。
——摘自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出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清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于是农村里面分化出大量无业光丁。封建国家征收赋税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丁额无定,丁银难征。”又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的抢粮都达到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的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截成党类围攻城府的时间时有发生……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手续。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实施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原创】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斌,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 … 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一一摘自 《 中华文化史 》 (上)
材料二 下面是 1836 - 1838 年与 1894 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 … …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一一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顺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l)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分)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 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 6 分)
【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各有不便者,三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三年五月,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请于本道两税钱每千增二百,因诏他州悉如之。八年四月,剑南西川观察使韦皋奏请加税什二,以增给官吏,从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两税法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为什么实行两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