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项对双链DNA分子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
A.若一条链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A和T的数目也相等 |
B.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0.5倍 |
C.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为2︰1︰4︰3 |
D.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 |
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是( )
A.未认识其使用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 B.入侵地生态污染严重 |
C.破坏了入侵的非生物因子 | 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
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0只/hm2 |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