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分)
故乡的艾菜
曹峰峻
①除夕的晚上,我在思乡的情绪中打开家乡捎来的艾菜罐头,一阵麻辣的气味窜进鼻孔,我眼圈开始温暖起来,朦胧中我看到透绿的艾菜叶在我颤动的筷子上闪着忧郁的光,仿佛向我传递故乡的云霓流逸,使我感知故乡冬季的田野,空中的月华以及月华中母亲的音容。一颗泪珠悄然滚落下来。
②艾菜又称苦艾,苦艾其实不是菜,只是一种野草,它总是在冬寒中长于冰封的田埂,深藏沟槽之角。春天的群芳斗艳不属于它,连似花非花的油菜也能喧染黄潮角逐花市,只有待春夏、秋冬在退潮中冲淡,在丰满中憔悴,苦艾才在乡间田埂上角逐飞奔,在很清静的一角梳理阳光,很有分寸地开出淡淡的黄花。不管风暴和冰雪,它总能坚忍不拔地点缀幽黑的泥土,很有耐心地独守一方风景。
③最先认识苦艾草并呼它为艾菜的是我母亲,最先把艾菜入汤、入药并以此制成特有风味的辣菜的也是母亲!那时我们在乡下政治避难,家境惨淡,每当在外上学的兄姐回家过节,母亲总熬上一锅汤分给我们喝,母亲总是在一旁默读我们被热汤滋润得油亮而有生机的嘴唇,母亲总在生硬的微笑中红着双眼,对我们说起艾菜能祛毒保平安之类的话。春节将至,母亲便将晾在屋檐下腊了一个腊月的艾菜用水洗清,放在锅里用文火翻炒,加上她认为必不可少的佐料,她亲自控制的炉火在她脸上飘动,母亲用双手捂住脸,我看到晶莹的亮点从母亲手缝间顽强地溢出来。我听到她说艾菜气味直辣得呛人。我看着她的眼睛,陷入了一种迷茫,我幼小的心灵还不能透过艾菜的辣味嗅到人生五味,但这也阻止不了我对艾菜初次麻麻的酸酸的感觉和记忆。那是一种甜蜜和苦辣的味道。
④当最后一粒谷子将秋天毫不犹豫地收藏,初冬就会招引母亲把我的手牵到原野上,在天光微熹,星星开始淡化的时候,田野上的冷风就一个劲地拂动母亲的发丝。母亲很有节奏地起伏身子。如果找到艾菜,母亲就让我坐在她铺在地上的头巾上,让我看她怎样把艾菜激动不已地移到掌心。直到日沉西山,母亲小心而不厌其烦地将一棵棵透绿的艾菜放进精巧的菜篮,母亲就把我揽进怀里,我们就会在彼此温爱中吟唱那首她教我的儿时时常背诵的歌儿:“大青龙汤桂艾黄,杏草石掌姜枣藏……”我和母亲行走在归返的路上,小镇灯火就会簇拥着关押了一天的爸爸款款走来,再看我们的家园,也缥缈在夜灯之中了。
⑤母亲的真知灼见是无懈可击的。清贫动荡的日子竟能让兄姐们健康平安地度过。我在大学图书馆曾翻遍所有的医科药典,始终没有发现与艾菜相关的文字,由此推论苦艾草只有母亲才能认识它,也只有母亲才有理由才有资格把它唤为“艾菜”。
⑥当春光一次次逼迫冬日返青,母亲就把一粒粒收藏的艾籽播种到用甜杆围成的菜园里,艾菜发芽了,母亲就把芽蕊在早晨的阳光下重新编队,依次排序到她弹过三遍棉絮般的松暖湿润的土里。艾菜在她的希望里疯长,成为四季常绿的景观,母亲的技艺也传遍了村里村外,每逢腊月,风腊的艾菜就在各家庭院里的晾衣绳上窜来窜去,翻墙走檐。整个腊月,母亲的微笑在风中荡来荡去。
⑦二十年后,母亲在我城里的小院里腌制辣菜,她遵循在月下制作的方式,先用小剪刀梳理它来自乡下的根须,院子里仍飘浮着乡下那桑田埂上的呼吸,那是遥远而亲近的声音,轻柔而恬淡,是浸润人心的天籁,是母亲生命中的抒情韵文。母亲银色的发丝在微风中拂动。母亲真的老了,那透绿的菜叶,在月光下晶莹剔透,闪着忧郁的光,怜爱地看着我,仿佛向我诉说母亲的幸福和苦难。
⑧但我不敢相信那次院里是母亲最后一次月夜制辣菜,母亲仿佛有预感,那次让我坐在她身边,让我看她掌火,亲自制出很多瓶辣菜。第二天她就坐船很平静地回乡下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当村里的辣菜罐头厂开得如火如荼时,母亲已安息在村西头的高坡上,苦艾菜从村口顺着田埂和小路争先恐后地延伸到母亲的身边,在墓周簇拥着围了一圈又一圈,冬季来临苦艾竟然在冰天雪地开出艳艳的花,苦艾花轻弹曼舞着……
⑨我知道苦艾其实不是菜,但在寒风中照样长得矫健,苦艾花不能算花,但在阳光下却开得异常绚烂,毫不逊色。第②自然段的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阅读第③自然段,你如何理解加点的“甜蜜和苦辣”?
第④自然段的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提示:可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题目。
家园落日
莫怀戚
⑴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⑵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地看它又带走了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⑶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的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⑷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拍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⑸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了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⑹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⑺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⑻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⑼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⑽那地势的曲线是多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⑾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⑿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⒀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⒁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⒂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有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⒃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⒄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⒅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⒆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⒇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
(21)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选自《中国青年报》略有删改)作者说“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其实,全文共写了四种情况下的落日,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各自的特点。
①戈壁落日:②云海落日:
③平原落日:④家园(田野、丘陵)落日:莫怀戚笔下的家园落日浓烈而深沉,美丽而迷人。仔细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分析这句话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家园落日爱恋与赞美之情的。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作者对家乡落日的爱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仔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作者的这一过程对你的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细说交椅
①我们汉族人最初是席地而坐的,后来学习游牧民族开始坐马扎,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靠、不能倚。到了宋代以后,宋代人把它改造了。宋代人非常贪图安逸,他们希望马扎能更舒服些。这时的马扎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征,增加了靠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也就改变了,叫做“交椅”。
②交椅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体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转缩须臾”,是指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打开;“重不数斤”,就是说分量很轻。
③第二个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折叠,便携。但同时缺陷也出现了,由于受力点在中心部位,就是“交午处”打一个圆洞,肯定伤害了木头,但偏偏它那个地方要承重。中国的椅子大部分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个足上,所谓“立木顶千斤”。交椅则不同,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上,让它撑住全部重量大有难度,所以不结实。据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曾经坐塌过交椅。《诚斋诗话》这样写道:“诸伎立东坡后,凭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这里的胡床也就是交椅。
④交椅有很多功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史中有相关记载,比如《三国志.魏书.魏武帝》中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曹操可能是出于意外,也可能是假装镇定,他就坐在那里不动。这说明交椅在古代行军打仗中都可以使用的,让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为行动中的椅子。
⑤交椅的第二个功能是打猎时使用。由于它可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就有人扛着椅子,累了让皇帝歇着,别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打猎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随从都拿着弓箭站在他周围。《康熙南巡图》上也有这样的场景:康熙在船上坐着,其他人都站着。
⑥久而久之,交椅就有了第三个功能,那就是权利的象征。我们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就是这样来的。《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交椅的描写。这些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一个权力的象征。文本从多个方面对“交椅”进行了说明,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交椅的来历 | B.交椅的特点 |
C.交椅的种类 | D.交椅的功能 |
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说的“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是为了说明交椅很轻。 |
B.文中举《诚斋诗话》中的苏东坡坐塌交椅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交椅是在宋代出现的。 |
C.文中举《曹瞒传》中的曹操在马超赶到时坐在交椅上不动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交椅在古代可用于行军打仗。 |
D.文中举《水浒传》中写排座次时有大量交椅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交椅逐渐演一次成权力的象征。 |
下列与文本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三国志·魏书》上记载曹丕一次打猎,因为底下的人不慎将猎物全放跑了,于是大怒,坐在交椅上,拔出刀,想把所有负责的人杀掉。 |
B.野史曾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作战时,坐在交椅上指挥作战,差点被一发炮弹打死。 |
C.1996年,美国一个富翁曾花了50多万美金买下了一把黄花梨交椅,他认为黄花梨交椅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
D.一个公司想聘CEO—首席执行官。它的广告词写道:谁来坐这把交椅?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⑴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⑵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⑶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⑷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 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⑸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⑹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呜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⑺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⑻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 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⑼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⑽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
⑾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
(选自2011年第11期乡村版《读者》,有改动)人们为什么“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
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结合文章第⑼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⑶节提到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用以说明什么道理?请结合所学课文(如《苏州园林》《于园》《都市精灵》等)谈谈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丈夫到北海道出差,为公司办事,回来时提了一个很大的泡沫塑料盒子,里面装满了毛蟹、扇贝、鲑鱼籽等海鲜。孩子们高兴得欢呼雀跃。“爸爸的礼物,太棒了!”
“全都我们自己吃吗?”上中学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女儿一会儿摸摸蟹钳,一会儿打开扇贝的壳,A.屋子里一片欢笑。
“你这次可豁出去了,买了这么多海鲜。”美惠子回头看着笑眯眯的丈夫说,“没给你带多少零用钱,够用吗?”
最近经济不景气,所有的地方都紧缩开支,公司发的出差补助,也少得可怜,不会有剩余。
“好久不去北海道了,好不容易有机会去一次,叫大家好好吃一顿海鲜。”
丈夫乐呵呵地说。
他没觉察出美惠子的忧虑,与孩子们一起看着箱子里的海鲜,兴高采烈地说:“这次出差可吃了个够,北海道的海鲜真便宜。”
那天晚上,他们把住在附近的美惠子的父母请来,一起吃了顿丰盛的晚饭,大家都很高兴。
B.丈夫手里拿着啤酒罐,满脸幸福的微笑。
美惠子边吃毛蟹,边看着丈夫。
———他肯定有瞒着我的私房钱。她心里悄悄地想着。
———也许他有额外收入,没有告诉我。
丈夫年轻时迷恋过麻将、赛马,但过了40岁以后,他不再干了。难道他现在在偷着干?
想到这里,手里难得吃上一次的毛蟹变得索然无味。
第二天,丈夫上班后,美惠子给他洗衣服,翻了翻他的旅行皮包。
她把皮包里的脏衣服拿出来,把没有穿的袜子、手帕留在里面。最后她把皮包翻过来看了看,没想到从中掉出一个小纸团。
她打开一看,是两张揉在一起的购物小票,可能是他随手塞进旅行包里的。
她展开一张凑到眼前细看。“这是海产市场的购物小票。”美惠子自言自语道。“哎呀,整整一万两千日元。”
这些海鲜够贵的!美惠子皱着眉想,就算是让大家一饱口福,也不应该花这么多钱!
看样子丈夫好像在背着我赌博,把赚的钱偷偷地存了起来。
美惠子叹了口气,展开第二张小票。这是一张计算机打的购物小票,上写:烤鸡罐头一个,方便面一个,点心一块。
美惠子看着小票上那些细小的字,眼角一热。
———他在撒谎,嘴里说吃了一肚子海鲜,实际上是用这些便宜的方便食品填饱肚子。
美惠子眼前浮现出昨晚丈夫幸福的笑脸,轻轻地说:“我错怪你了,请你原谅。”
C.她心中的郁闷顷刻间烟消云散,不由得笑了,但随即又哭了起来。
(《两张收据》选自《读者》2012年第四期,作者日本内海隆一郎FF09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文章有三个划浪线的句子,说说文章中人物为什么“笑”,妻子为什么又哭了?
A处:孩子们“欢笑”
B处:丈夫“微笑”
C处:妻子“笑”
妻子“哭”在写作手法上,刻画妻子主要采用了哪些的描写方法,写丈夫又有什么不同?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近年来世界性金融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章中那句话暗示了这一个社会背景,请摘抄出来。面对经济困境,文章中的丈夫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摘抄:
值得学习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0分)
就为了多看一眼(依娃)
父亲过世后,我时常提醒自己,要让一辈子穷苦煎熬过来的母亲多享些福。今夏请了假,携小儿回乡探亲,走前又领着母亲和妹子在西安城里住了三日。游玩了华清池、兵马俑,逛了最新修建的大唐芙蓉园,晚上,又去吃老外来西安必吃必享的“百饺宴”……
七月暑天,母亲仍穿着长衣长裤遮捂严实,因近几年患上了白癫疯皮肤病,身上像斑马一样,再热也不敢穿短袖,怕人笑话。
走的那天,我和小儿乘坐的火车在下午,我让妹子吃了早饭就带母亲回家,一方面天气微凉,一方面怕晚了搭不到回乡下的车。说好在西安城里做生意的妹夫来接我们。
下午到火车站,西安站是个大站,永远人山人海,城里人乡下人有钱人无钱人出发的到站的接人的送人的都是行色匆匆。
我照看着小儿和行李,妹夫去排队买站台票。
“娥。”身后有人轻轻唤我。我吓了一大跳,西安有谁认识我?竟叫我的乳名。
惊慌回头,怎么也没想到唤我的竟是母亲。
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镶的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我一把抓住母亲白一块黑一块斑驳的手。
“妈,你咋没回去?”
“我到这里下来了,叫你妹子先回去了。我知道你们得买站台票,就在这里候着。”
“啊!”
从早晨到现在已七八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就在这儿等着!我怨不出母亲一句,我只怨自己不体谅做母亲的心,没有让母亲等在宾馆,一起吃午饭,一起打车来车站。
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停等着,等了一天,就为了多看我一眼。她常说:“见一次就少一次了。”
眼泪热热地含在眶里,我控制着不让它涌出来,怕惹得母亲更加难过。
“要进站了,时间不多了。”
妹夫催着,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这里,也没有多买一张站台票。我扭头时,母亲不见了,去了远处的小货摊子,拿着两瓶矿泉水和几碗方便面回来,塞进儿子的背包里:“给娃拿上,火车上啥都贵得很。”
我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小儿,排在准备进站的人群里,队伍慢慢向前挪动着。一只手里的手胖胖的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积木玩小汽车,人生未始;一只手里的手干枯粗糙,一辈子纳鞋缝衣操劳在灶房里,生命渐末。
剪了票,母亲被挡在铁栏杆外,我唤小儿过来,“再让奶奶抱抱。”小儿乖巧地搂紧母亲,母亲也搂紧小儿,老脸贴着小脸。母亲又看着我,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我看见母亲眼睛红了,嘴角抽动着。我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妈,我走了。没事,明年又回来了。”
我一扭头,眼泪往外淌,再不敢回头张望母亲。我走在人流边上,走得很慢,让母亲多看一会儿我的背影。我知道,这时母亲在无声地哭泣,我知道母亲会到望不见我的时候才离开。
我对自己说,以后无论去哪里,都要安排母亲同去,不论是车站或机场,都让她多看我一眼。
也让我多看她一眼。我的母亲!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2期)本文选择哪些片段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爱? (3分)
文中画直线句子“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停等着”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作用是什么?
任选一句品味: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A.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镶的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
B.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文中母亲和“我”都要多看对方一眼,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