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碘盐是否会导致甲状腺癌
①通过流行病统计调查,有学者认为,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使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二者之间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随着人体在足量碘或高碘状态下持续食用加碘食盐补充碘的摄入量,1999年以后,确实有一些问题出现了。我国生活在高碘地区的人口约为3098万,国内一些沿海地区省市如辽宁、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甲状腺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被认为与补碘过量有关;我国高碘地区的河北省黄骅歧口乡,甲状腺癌患病率显著高于国家的平均患病率。
②国外也有类似报道,澳大利亚自1963年实行全民加碘食盐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由每年的3.07/10万上升为7.8/10万,研究者认为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增加与碘摄入量增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美国科学家在高碘地区夏威夷和爱尔兰,对甲状腺癌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定量测定海产品碘的摄入量发现,过多的碘摄入对患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不全的妇女是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报道一致认为,无论高碘地区还是适碘地区,女性,特别是处在生育期的年轻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且远远高于男性。
③甲状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数肿瘤都呈上升态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仪器、技术的广泛使用,如甲状腺闪烁显象,超声和细针活体组织检查大大提高了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另外,甲状腺癌的发病机理迄今并不清楚,发病因素较多,与遗传、自身免疫、吸烟饮酒、精神状况、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因此,单纯从碘盐一个因素研究对甲状腺肿瘤发病的影响是不够的,也要考虑到环境污染等因素对甲状腺肿瘤发病的影响。
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外选文阅读14分
每次登黄山,都会流连忘返。那云海,那劲松,那奇石,那飞瀑,那山花,那流泉,无一不让人梦萦魂牵。
而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概万千的却是一对雄赳赳的父子。
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了的。”
也就是在即将登临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攀登途中,我目睹了这对父子的悲壮。
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毕竟摔得很重。儿子摇摇晃晃地难以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又毅然把那只手收了回来。
我怦然心动,我看到了一道风景,一道用父亲的_______与儿子的_______画就的最美的风景。
一步一个脚印,就这么勇敢坚定地向前走。终于,他们登上了天都峰。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下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在呼啸的山风中,我为那深刻的父爱肃然起敬。我当然更不会怀疑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他肯定会长成一只真正的鹰。
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把孩子交个磨难的爸爸,才是真正理智的爸爸。
甜美也是一种伤害!这位父亲一定深谙这个道理。
把“坚毅”“理智”两个词填入文中横线上,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
摘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三个四字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写全文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全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这时候儿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写一段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选文阅读14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_____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按原文的内容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潮湿悦耳优美 B.润泽悠扬委婉
C.润湿清脆宛转 D.湿润清凉圆转

写风用“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因为( )

A.母亲的手有女性特有的细软,和春风相似。
B.母亲的手因劳动而变得粗大,它能包容一切,和春风相似。
C.母亲的手是对儿女的关怀的象征,春风也是这样。
D.母亲的手是轻柔的,温暖的,春风也是这样。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选文中分别找出写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A.写嗅觉的:_______B.写听觉的:_________C.写触觉的________
文中黑体的“斜”字与“全笼着一层薄烟”突出了春雨________的特点.
本文作者很讲究遣词造句,你认为文中的哪个词语用得非常好,写下来,并说明好在哪里。
词语________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阅读
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提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 B.(乙)
C.(丙) D.(丁)

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答题不超过15字)
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语段分析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选出反义词搭配不当的一项

A.美丽——丑陋 B.愚蠢——聪明 C.骄傲——自谦 D.称赞——斥责

“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 (结合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
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

文段属于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着意突出的中心人物是

A.皇帝 B.老百姓 C.小孩 D.内臣们

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文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语段分析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
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