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计9分)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 B.夸张和渲染 |
C.排比和铺陈 | D.比喻和起兴 |
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
D.本想精心修饰,但还是禁不住有些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
作者这样详细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
朱敦儒①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②。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③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人,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流寓两广,居南雄州。本词即作于客居南雄州时。②长安,这里指代北宋首都汴梁。③玉人,此处指歌妓。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里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哪些景物是从“临江渚”字生发出来的?
诗歌的后四句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