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沿23°26′纬线地形剖面图判断以下问题。
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
| A.太平洋,印度洋 |
| B.大西洋,太平洋 |
| C.印度洋,大西洋 |
| D.太平洋,大西洋 |
图中的高大山脉为( )
| A.落基山脉 | B.大分水岭 |
| C.安第斯山脉 | D.喜马拉雅山 |
图中a 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
| A.热带沙漠气候 | B.热带季风气候 |
| C.地中海气候 | D.热带草原气候 |
对a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的洋流是( )
| A.本格拉寒流 | B.东澳大利亚暖流 |
| C.秘鲁寒流 | D.加利福尼亚寒流 |
读下图,回答22~24题:
有关图中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较周边高 | B.甲地有可能是山间小盆地 |
| C.气温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 D.气温的影响因素是地形 |
乙河流的水文特征是
| A.流量小 | B.含沙量大 | C.汛期长 | D.结冰期较短 |
图中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 | B.气候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
| C.土壤为肥沃,为紫色土 | D.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完成19~21题:
图中③、⑤处的地形为
| A.③是山顶、⑤是盆地 | B.都是盆地 | C.③是火山口 ⑤是平原 | D.都是高原 |
下列关于②山脉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雪线海拔比南坡低 |
| B.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雪线海拔比西坡低 |
| C.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植被比北坡茂密 |
| D.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比西坡茂密 |
下列关于①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日温差大,适宜于发展特色瓜果种植业 |
| B.地势低洼、地形封闭,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 C.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不易扩散,冬季出现我国最高温 |
| D.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少,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
下表为中圆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16~18题。
| 径流量 |
降水量(毫米) |
径流深度(毫米) |
蒸发量(毫米) |
径流系数(%) |
| A |
<200 |
<10 |
<200 |
<10 |
| B |
200-400 |
10-50 |
200-300 |
10-20 |
| 过渡带 |
400-800 |
50-300 |
300-400 |
20-40 |
| C |
800-1600 |
300-900 |
400-700 |
40-60 |
| D |
>1600 |
>900 |
>700 |
>60 |
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海浪作用与表中B、C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荒漠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针叶林
C.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中B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治土地荒漠化 | B.抚育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
| C.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 D.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瓜果棉等特色产业 |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13~15题。
与图中斜线所示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 | B.现代地壳运动活跃 |
| C.夏季降水多且强度大 | D.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良好 |
图中A处7月份盛行
| A.东北风 | B.西北风 | C.东南风 | D.西南风 |
图中A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景观中的“三江”是指
| A.长江、黄河、澜沧江 | 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
| C.珠江、长江、澜沧江 | D.闽江、嘉陵江、雅砻江 |
读右图,回答10~12题。
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的土壤是由流水带来的 |
| B.甲地区植树造林的水热条件优于乙地区 |
| C.乙地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谷地 |
| D.①地区比②地区更适合发展种植业 |
2003年秋季,乙、戊附近两条河流洪灾严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两条河流都属黄河中游的支流 |
| B.当年秋雨偏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南下早、强度大 |
| C.三门峡水库为缓解洪灾起了关键性作用 |
| D.灾情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
有关图中丙山脉及其两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 | B.南侧平均气温低于0℃ |
| C.北侧国土整治的重点是风沙危害 | D.治理水土流失是南北两侧面临的共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