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 |
B.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
C.次铜锣峡次:停留 |
D.永忠与相比比:匹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桥傅于城,遂克之
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复旋绕而出
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故止封侯而不公 及杨宪为相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
断句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6处。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选自《孙子兵法 虚实篇》)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②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从文章中找出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独 乐 园 记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疏水为五派, 注沼中若虎爪 疏:疏通 |
B.厚其墉茨, 以御烈日 厚:巩固 |
C.围三丈,揽结其杪 杪:树枝 |
D.濯热盥手,临高纵目 盥:洗手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①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②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③开户东出,南北轩牖, 以延凉飔 ④志倦体疲, 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比较,引出对独乐园的描写, 并肯定了庄子论断的正确。 |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 |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 生 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注]① 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 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弗类己,诮之诮:担忧 |
B.陈腾凤来校士校:考评 |
C.尽焚其素所读书素:平时 |
D.卒轨于正轨:遵循,依照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
① 学击剑鼓琴,嗜远游 ② 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 更去与里中少年伍 ④ 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 贾生浩歌不辍 ⑥ 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 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3)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教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长公传
钱谦益
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四,为诸生。台使者按部阅武,骑马横绝教场,使者怒,命与材官角射,执弓腰矢,射九发连九中,中辄一军大呼以笑。长揖上马径去,使者不怿而罢。
万历癸卯,与应山人杨涟同举于乡,以功名节义相期许,盱衡扺掌,视举世无如也。甲辰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孙少师以史官同馆,性严重,不可一世士,独推重公。公在馆中,语则矫尾厉角,坐则掀髯摇扇,视馆阁诸公低头缓步,恒目笑不自禁也。
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疏屡上,不见省。部党角立,如敌国不相下。一无所附离,每有封驳,恒两非之。其大指务在破私交,绌党论,矫时救弊,爱惜人才而已。
居六岁,出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闭门周视案牍,期旦日会堂下,据案呼囚,明举其刑书云何,据几决遣,狱成于手中,奄忽如神。
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冤民如墙而立,占人田园若干,攫金钱若干,以次质对,尽反其侵掠,则缚狠子痛箠之曰:“用以谢乡人,并以谢而父也。”卒自刮磨为善士。
海寇袁八老掠潮杀守吏,潮非公所部,自请往剿。严兵扼海道,绝馈运,断樵汲,散免死牌数千,首服者接踵。八老窘迫,乘潮夜遁,乞降于闽。公督学山东,八老率舟师援辽,谒公于登。公语之曰:“海上之役,不得望见颜行,今何以在此?”八老泥首谢曰:“畏公天威,是以走闽,今日敢不为公死乎?”公文人不便武事,其为剧寇畏服如此。
其视学,阔略教条,谢绝请寄,考课之暇,进诸生而教诫之。贤者降阶执手,重以慰藉;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诸生始而骇,中而服,久而歌思颂慕,咸以为师保父母也。(节选自《牧斋初学集》)
[注]夏jiǎ楚,古代学校体罚越礼犯规者的两种用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不怿而罢怿:喜悦 |
B.一无所附离离:违背 |
C.矫时救弊矫:纠正 |
D.并以谢而父也谢:谢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倜傥雄俊,异于凡儿急于星火 |
B.冤民如墙而立呱呱而泣 |
C.不类者嚼齿唾骂,申以夏楚臣以险衅 |
D.今日敢不为公死乎余既为此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长公年幼丧父,随母家居。他文武兼修,每天坚持研习的书有寸把厚,与教场的材官比赛射箭,他九发连中。 |
B.梅长公应举时,与杨涟志同道合,经常以功名节义互勉。后来在翰林院供职时,眼界极高的孙少师却惟独推重他。 |
C.梅长公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时,将数年不决的案件很快判定,又促使久抓不获的官宦子弟自首,接受惩罚。 |
D.梅长公潮州平乱时,一方面断绝了海寇的粮道,一方面给前来自首者发放免死牌,结果袁八老不战而溃,俯首谢罪。 |
翻译。
(1)公扼腕时政,慨然欲有所建置。
(2)惠狱多冤结,拷一连十,累岁不得决。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辅,字仲甫,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授安徽南陵知县,调霍丘。勤政爱民,坐催科不力免官,嘉庆四年,复之,补合肥,复以缉私役为盐贩殴毙狱坐夺职。寻初彭龄为安徽巡抚,荐辅人才可用,仁宗亦素知辅循名,能得民心,送部引见,复职,仍发安徽,补怀宁,迁泗州直隶州知州。河决,州境被灾,辅躬亲赈抚,民无失所。总督百龄疏保洁己奉公,政声为一时最,以应升升用,擢颍州知府。十八年,盱眙民孙国柱诬周永泰谋逆,疆吏以闻。诏那彦成俟滑县匪平,移师会剿,檄辅先率兵往。辅力言泗州属县无邪教,单骑往按之,得国柱诬告状,大狱以息。寻捕诛阜阳教匪李珠、王三保等,予议叙。擢广东雷琼道,迁浙江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二十五年,就擢巡抚。
苗疆苗疆税重,又苦官役苛扰,侍郎张映汉陈其弊,命辅偕总督陈若霖察治。奏减租谷二万馀石,筹款买补仓储六万馀石,免民、苗积逋租谷七万馀石。复挑补兵勇,裁撤委员,禁差役不得入苗寨,听苗食川盐,民、苗便之。长沙妙高有宋儒张栻城南书院旧址,康熙中移建城内,已圮,规复重建,课通省士子,疏请御书扁额,以示嘉惠[注]士林,诏嘉许焉。
辅官安徽最久,时称循吏,晚被拔擢,数年中至封圻,年已老。道光三年,召来京,原品休致。十三年,卒于家。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八)
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且彼家畜,胡以来?”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
余友汤金钊告余曰:“吾不识左君何如人也。”余曰:“吾友左君二十余年,其为人守规矩,质重不可徙,非有超绝不可及之才,特以其忠诚悱愉之心,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治效遂如此。”
(节选自张惠言《书左仲甫事》,有删改)
[注]嘉惠:敬辞,称别人所给予的恩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催科不力免官坐:因犯……罪 |
B.河决,州境被灾被:遭受 |
C.课通省士子课:考核 |
D.率用供吏率:带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疆吏以闻登东皋以舒啸 |
B.诏嘉许焉盘盘焉,囷囷焉 |
C.自耶之至,吾民无事蚓无爪牙之利 |
D.君笑而受之余扃牖而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3分
A.左辅两次被免官,一次是催缴赋税不力;一次是因为缉私差役盐贩打死。但因为深得民心,很快都官复原职。 |
B.左辅在任泗州直隶州知州期间,治地发生了水灾,他亲自慰问安抚,赈济灾民,使当地的百姓并未因此流离失所。 |
C.左辅面对苗疆赋税重、官役苛的局面,一方面减免其拖欠的官粮,一面加强对差役的管理,使当地百姓获得了便利。 |
D.左辅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被称为“循吏”。张惠言认为他并没有常人不可企及的才能,而是能做到忠诚和“学古”。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督百龄疏保洁己奉公,政声为时最,擢颍州知府。
(2)辅力言泗州属县无邪教,单骑往按之,得同柱诬告状,大狱以息。
(3)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申耆治盗
李兆洛,字申耆,尝官安徽凤台县。凤台称难治,其地贫瘠而俗悍,以故民多流为盗,出入淮、泗间。李既至,乃时策骑挟健役,周视乡墟,廉知豪桀有不法者,至其家,缚其魁以去。审其有材能者,贷其罚,署为县役,责以捕贼,于是凤台之盗渐戢。
时百龄督两江,治盗极严。会仪征有巨绅被盗,且戕其全家以逸。百震怒,檄下所属,一月不得盗,皆劾罢之。李侦知盗为蒙城人,既劫,实伏匿于凤,又知翼蔽此盗者有巨猾,若名捕,或计诱之,必不得。乃夜密招前所无用之健役,置酒于署中内室而命之饮。酒数行,李曰:“吾不日去官矣!今置酒,与若辈别耳。”
群役惊相顾,有泣下者。李复徐曰:“仪征之盗案,若曹所知也,一月不获,则吾必同被劾。吾本欲遣若曹缚此盗,虑有不能,则不如吾一人任其咎。”语竟,群役进曰:“公,好官也。甘自得罪去官,不以难事属役辈,役辈之有今日,惟公生之,今请以死相报。”李慨叹,亦泣下,拊其背,许而遣之。
盗所匿巨猾家去县城四十余里,役辈乃以夜往。至时,巨猾方宴盗,室中燃巨烛如椽大,酣呼之声达户外。役突入,至其庭曰:“故人别来相念否?今敢为不速之客。”巨猾睨役辈而笑曰:“君辈久已在官中,此来,岂以仪征一案耶?”
役乃言李以此案将去官。巨猾指上座一客曰:“此即某也。君以李公命来,吾不忍相负,否则君不生还矣。至某之诣狱与否,君自商之。”盗某大声曰:“去去,我从汝行。李公固好官,虽罪我,当也。我岂忍以自全躯命,累李公及汝辈?”遂相将入城。
李知役去必得盗,预置槛车,并集壮丁百余人以待。及役偕盗至,即略诘狱情,盗亦直供不讳,即槛送蒙城,而亲督其行。凤台距蒙城八十里,中有巨镇,为凤、蒙交界地,亦往来所必经之要道也。李至镇,命舁槛车入旅店,自踞坐胡床于店门外。
方初发凤台时,知巨猾已约期于此镇来劫盗,既至镇,即踞坐店外,与观者语刺刺不休,而潜使壮丁在店中饱食后,即随槛车破后墙先行,疾驰至蒙。行时,巨猾率徒追于后,然已后槛车十余里矣。
李既械盗入蒙城狱,具狱词以上,云仪征盗已获,今由凤台解蒙城,不日可归案。百得牒,大喜。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节)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贷其罚,署为县役贷:赦免 |
B.百震怒,檄下所属檄:下令 |
C.不以难事属役辈属:交付 |
D.即槛送蒙城,而亲督其行督:掌管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李申耆善于攻心之谋的一组是
①李侦知盗为蒙城人,既劫,实伏匿于凤②吾本欲遣若曹缚此盗,虑有不能,则不如吾一人任其咎③李慨叹,亦泣下,拊其背,许而遣之④君以李公命来,吾不忍相负⑤既至镇,即踞坐店外,与观者语刺刺不休⑥巨猾率徒追于后,然已后槛车十余里矣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申耆到凤台后,时常带领下属巡行乡里,到那些不遵守法度的豪强家里去抓人。 |
B.凶犯藏匿于凤台某奸猾之徒家中,对他公然抓捕或是诱捕,李申耆都没有十足把握。 |
C.如果一个月之内抓不到凶犯李申耆就将被免官,因此他在家中摆酒与众差役告别。 |
D.从凤台出发时,李申耆便已知道有人要劫囚车,使用巧计把囚犯平安押送至蒙城。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仪征有巨绅被盗,且戕其全家以逸。
(2)我岂忍以自全躯命,累李公及汝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