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瓚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节选自《资治通鉴》)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顾自见其耳 ②由是往依瓚 ③因以为平原相 ④刘备见而奇之选出下列与“刘备见而奇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齐之习辞者也 | B.中山靖王之后也 | C.婴闻之 | D.吾欲辱之 |
翻译下列句子
(1)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2)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入蜀记(节选)
陆游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①祠: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
③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 |
或遇其叱咄 |
B.其间千二百里 |
其真无马邪 |
C.不以疾也 |
不以物喜 |
D.春冬之时 |
乃记之而去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标两处)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甲文中“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6)甲、乙两文都突出了“山之高”,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甲]
[乙]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 助王养 其民也 , 何以至今 不 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予尝 古仁人之心 |
|
② 斯人 |
|
③齐王 使者问赵威后 |
|
④有粮者亦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
②其名为鲲
③及其家穿井
④其真无马邪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4)把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4)把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阅读下列以“读书•学习”为主题的相关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丁】板桥①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 ②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③,人咸易 ④之。及长大,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 ⑤,终有所成。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 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编》)
[注]①板桥:即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②殊:根本③寝陋:丑陋④易:轻视⑤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⑥箸:筷子。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裘葛之遗 |
|
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
|
③孤岂社卿治经为博士邪 |
|
④或对客不听其语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组是
A.板桥幼随其父学 |
其真无马邪 |
B.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
自钱孔人,而钱不湿 |
C.蒙乃始就学 |
乃重修岳阳楼 |
D.自以为大有所益 |
全石以为底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5)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诸生”在太学学习,那里师资雄厚,书籍丰富,但还有的人”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学习不够专一。
B.【丙】文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乙】文中的吕蒙学有所成,就是因为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书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C.【丁】文板桥刻苦自学,由浅入深,积极探求,喜欢诵读默背达到了“当食忘箸”的痴迷程度。
D.【甲】文宋濂以“太学诸生”为例,对”东阳马生”进行了劝勉,言辞恳切,发人深省:【乙】文用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善劝,吕蒙听劝,言简意丰,富于情味;【丁】文先抑后扬,夹叙夹议,揭示了刻苦自学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