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海中有航标灯,它照亮了多少游船,让漂泊的人安全地回到温暖的港湾;马路边有路灯,它照亮了多少行人,让孤单的夜归人回到温馨的家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有一盏灯,正是这一盏灯,照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以“心里也有一盏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③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半命题作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化城市
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的每一步便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出了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的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入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只需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的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沈园给人的外在感受是什么?
答:
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试分析文中画线句“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的深刻含义。
答:

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城市”应具有怎样的特征?谈谈你对这些特征的看法。
答:

①在欧洲旅行,每每看到火车里,乘客埋头在轻浅流动的阳光下阅读,都让人感叹真是一道风景。阅读让个人的视阈更加宽广,让社会更有文化韵味,让民族更具文化素养。这样的阅读,往往带来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悦。
②纯文学阅读就是这样带有精神愉悦的阅读。
③最近我在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小说让我沉浸在人的性格与命运、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好像每个人物都有阅读者自己的影子,让人迷茫又敬畏。感谢“茅奖”,使我在当今海量出版物中能知道这本书,并选来阅读。
④由此,让我思考,随着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阅读的优势与空间究竟在哪里。与电子图书相比,纸质图书信息传播的功能渐次弱化,传统图书的优势将是“深度阅读”:纸张、个性化的印刷,让书带有作者、出版者、读者的气息,犹如我读刘震云,字里行间人物的孤独与悲凉,犹如深秋碧空里传来的隐约鸽哨,玉兰淡远的气息、黄栌斑驳的色彩。这样的阅读能够洗涤阅读者的精神。
⑤传统出版人与其在汹涌而来的数字化出版面前枉自叹息,不如倡导深度阅读,营造能够带来更多现实阅读语境的氛围。如“茅奖”、鲁迅文学奖,它们似乎在为我们筛选阅读精品——而喧嚣的评奖活动沉寂之后,如何引导国民进行纯文学的深入阅读,值得文化部门、作家、出版者思考。
⑥目前,我国国民少得可怜的年人均购书量中,绝大部分还是为了考试、为了职业、为了理财等实用性的阅读,与精神愉悦相关的纯文学离国民的阅读视野似乎越来越遥远。缺乏优雅愉悦的阅读,我们的精神相对于物质的丰富会显得愈加贫瘠。或许,当阅读成为国民习惯性的精神享受时,国民精神生活才能走向小康。
请用简要语言概括本文的论点。
答:
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有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瓶装水消费的第三大国,且每年都以近30%的速度递增。国人喜欢喝瓶装水,主要是认为它“干净、健康”,因为普遍存在的水污染,让人们对从水龙头里流出的自来水不太放心,便转向喝瓶装水。然而,瓶装水真的就那么“干净、健康”吗?
②先说瓶装之中的水。去年下半年,一家以做方便面起家的大牌企业坦率承认,所谓的“优质水源”就是从水龙头里流出的自来水,只不过是添加了“矿化液”。某饮料协会的权威人士也承认,在自来水源中添加矿化液,已是业内人尽皆知的“潜规则”。今年二季度,据广东省工商局对省内销售瓶装水的监测,瓶装饮用水的合格率仅为34.8%。瓶装水的安全程度实在令人担忧。
③再说瓶装水的瓶子,多采用PET塑料。这种塑料质轻、透明、不易破碎,但有学者认为该材质会产生一种潜在致癌物“锑”。有研究人员对当地的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
④瓶装水瓶子的生产和消费,还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为制瓶塑料提炼自石油,在人口仅3亿多的美国,每年用于瓶装水制瓶的原油就超过150万桶,相当于10万辆车一年的用油量,还不算包装、运输等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这样算下来,有人说喝4瓶瓶装水就相当于喝掉了一瓶石油。
⑤另外,由于装水瓶的回收率很低,大部分空瓶子都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如焚化,则产生诸如氯气、含有重金属的残留物等有毒副产品;若掩埋,这些塑料瓶属于非生物降解材料,需要1000年才能降解。
⑥中国历来有喝开水的传统,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但烧开了再饮用,安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只要是在家或办公室等有条件的地方,都应提倡喝开水,这样既安全,又节省开支,于国于家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提出要控制瓶装水的发展,具体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第③段划线词“竟然”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⑴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⑵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⑶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⑷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 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⑹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鸣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⑺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⑻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 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⑼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⑽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
⑾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
(选自2011年第11期乡村版《读者》,有改动)
第(2)自然段画线句中所说的“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指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答:                                       
                                       
                                       
第(5)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第五段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咯咯,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答:                                     
                                       
结合文章第⑼节,请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①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一位80岁的瑞典老人,过去的职业是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心理学家。
②他的诗很有味道,令人吃惊的是他每年只写两三首,隔几年出一本集子,只收录十几首诗。他写得最久的一首诗耗时整整10年,赶上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了。
③如此的推敲、琢磨会导致什么结果?诗是最不能翻译的东西,但他的163首诗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全世界的诗歌发烧友们捧读再三,奉为圭臬。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可谓实至名归。
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通马悦然说:“我每周要收到20来部从中国寄来的长篇小说,都是一个意思,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去获奖。”不可否认中国人口基数大,作家队伍人丁兴旺(有云:“每一片飘落的树叶都能砸到一位作家”),但每周有20多部长篇寄往瑞典请求获奖,听起来无论如何都像一出闹剧——还有那么多没寄的呢。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这样描述上班的情形:“这个走了那个来,简直没有空下来的时候。每个人都递上一大摞书稿,然后在我对面坐下,说自己的书如何与众不同、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今年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前三部都已经出版了。’”
⑥其实,一部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必须反映一个重大的问题,不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下的。花一年时间想通这个问题的人已是智力超群,一年想通四个社会问题的人绝对该去制定政策的部门工作,写小说实在是大材小用。
⑦回到获奖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吧。老人常年生活在最普通的公寓里。除了写诗,他还是一位翻译家,热爱地质学与植物学。精通乐理,能弹奏钢琴。他于1990年因脑出血半身瘫痪,口齿不清,但练琴(用左手)仍是每天的必修课。
⑧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价值观:沉着而孜孜不倦——这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却是全人类最敬佩的东西。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