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右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
C.离子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
D.甘油、CO2、O2进出生物膜只于磷脂双分子层有关 |
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 G:C=1:2:3:4,则该DNA分子
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
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
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 |
B.碱基排列顺序 |
C.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
D.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
真核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核遗传是主要的。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是( )
A.DNA和RNA | B.DNA或RNA | C.DNA | D.RNA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D.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