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在材料二中《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表现。
(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其依据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门前的两座雕塑

铸剑为犁打结的手枪
材料2、联合国秘书长在千年报告中说:“建设一个比20世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乃是需要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作出坚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可见个人在联合国事务之中是可以也应该发挥周积极作用。
(1)这两座雕塑反映出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维护其宗旨的办法是什么?
(2)当今世界维护联合国宗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在对外政策上树立起责任大国的形象,成为联合国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你认为这与我国新时期哪些对外政策有关?

下列是关于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的材料,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1962年10月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
材料2、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能够起到真正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的报告
材料3、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在其它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 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
回答:
(1)材料1中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是针对什么事情的?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主怎样的变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3)里根上台后,美国要承担起强有力的领导责任,为什么?

中东地区是战争不断的地方,在这里除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你来我往以外,也有一些大国的身影。你怎样看待这些大国的介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988年8月,伊朗接受联合国决议,两伊终于实现了停火。8年的战争中,两伊约有2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仅军费开支一项,双方共耗费2000多亿美元,两伊的石油工业均遭到建国以来的最大的破坏。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修3》
材料2: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地面部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200多千克,航母编队的物资消耗人均为1.1—1.38吨,美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7余万种3000多万吨,几乎等于上千万人的苏联军队在4年卫国战争中物资消耗总量6600万吨的一半,多国部队在战争中共化掉6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连美国也无力独立承担这笔费用。
(1)从材料中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消耗都很大,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还要发动这样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材料2、“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这是阿拉法特生前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
材料3、他最后唱的歌是和平之歌,他把歌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子弹射穿了口袋里的歌词
——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纪念拉宾的讲话
材料4、

2007年11月27日,在中东问题安纳波利斯会议上,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右)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左)互致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已邀请二人28日到白宫举行三方会谈,正式启动巴以和平谈判。
——新华社图
(1)材料1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是谁?
(2)材料1与2之间是否有联系?阿拉法特的愿望现在是否实现?
(3)现在解决巴以关系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4)拉宾是以色列的和平使者,他的遇刺说明了中东的和平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4表明,尽管战争在继续,但和谈仍然也在继续,请你归纳一下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