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礼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我国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改革开放前的28年,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们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一般为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援助。我国对外援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五”“二五”期间为1%多一点。从1963年开始,比例逐年提高……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猛增,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5.88%……1973已升至7.2%,超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
——张淑贞《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援助若干鲜为人知的史实》
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表示新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优化对非援助结构……中国愿意和非洲国家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鼓励更多企业赴非洲投资, ……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扩大对非产品开放市场,逐步给予非洲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2010年年内首先对60%的产品实施免关税。进一步加强农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教育合作。
——新华社2009年11月8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活动为何难以持久。
(2)根据材料二推断“受援国”的主要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国际背景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认为对外援助应遵循哪些原则?

全球化在不同学者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白海军在上文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他认为的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请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据材料指出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摘自某全球性组织成立宣言,1995年
(3)摘抄材料二中最能说明“某全球性组织”宗旨的句子,并据此指出该组织的名称。该组织的成立对全球化有何意义?
(4)材料一、二中关于全球化的本质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希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绸就已经输往希腊,希腊人民曾给中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丝之国”。在中国,发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家喻户晓,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希腊船东率先冲破封锁,给中国人民运送了急需的物资和设备,对新中国的发展给予了宝贵支持。
——摘自温家宝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发表的演讲
材料二 《南京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事实上它成为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的关系的基础。(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近代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国家总共有23个,它们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尼泊尔、丹麦、葡萄牙、瑞挪共同体、瑞典、秘鲁、墨西哥、刚果、挪威、巴西、卢森堡。(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
材料三(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就赫德关于购买轮船的建议提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曾国藩全集》)“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曾文正公手写日记》,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李鸿章在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致曾国藩的信中表示决心)“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李鸿章:《上曾相》,《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机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丁日昌:《代李伯相上总署论制造火器书》)。
材料四中欧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也走过曲折的道路。以1975年中欧建交为标志,双方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逐步进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双方关系先后经历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次飞跃。经济上,欧盟是中国第一大技术来源地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地,并且连续6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跃升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文化上,双方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现在,双方互为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 摘自温家宝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发表的演讲
回答:
(1)写出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以雅典为例)在政治上的主要特征,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一、二的有关内容,概述历史上的中希关系。
(2)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派在对待西方近代文明上前后认识的变化。
(3)试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各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二、三内容的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从中欧文明交流中获益最多的是哪一方面(请说出理由)?

社会组织方式和政权组织形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的政治文明发展史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这表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1)据材料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在哪些方面借鉴雅典的民主政治运作方式?
材料二我们提倡民权,便不可完全仿效欧美……。中国几千年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大不相同,中国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4月)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产生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民主政治演变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概况,并指出“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是何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一、二中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