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一五”计划时期 |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
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的是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
C.圈地运动的进行 | D.手工工场的发展 |
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
A.圈地运动 | B.黑奴贸易 | C.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