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分)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装置A的烧瓶中可装试剂为                                                
(3)B装置的名称是     ; E装置的作用是                                     
(4)通入C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                             
(5)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当有a mol氯气参加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b个,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b的代数式表示)                              
(6)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如何处理?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明矾石是制取钾肥和氢氧化铝的重要原料,明矾石的组成和明矾相似,此外还含有氧化铝和少量的氧化铁杂质。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l所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
(2)由溶液3制取氢氧化铝的离子方程式为
(3)明矾石焙烧时产生SO2气体,请你写出能验证SO2气体具有还原性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化学方程式
(4)请你写出验证溶液l中有NH4+的实验过程
(5)实验室用Fe2O3与CO反应来制取单质Fe。
①请你按气流由左到右方向连接下列各装置,顺序为:A→
②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
③在点燃B处的酒精灯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④装置C的作用是

下图是1831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测定烃类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装置,瓷管内有烃类样品,经加热分解或汽化后用纯氧气流驱赶经过灼热的CuO,在这里烃类物质将转化为CO2和H2O,再经两个吸收管吸收,已知吸收管I和Ⅱ分别吸收H2O和CO2,且测定的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吸收管I
吸收管Ⅱ
吸收前
吸收后
吸收前
吸收后
100g
102.7g
98g
111.2g

(1)烃类样品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氧化剂是
(2)吸收管I中装的吸收剂是,吸收管Ⅱ中装的吸收剂是
(3)经计算可知,该烃的分子式为
(4)已知该烃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1 mol该烃最多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

为探究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
现象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②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实验
1
2
3
4
实验现象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_,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_,因此_________逐渐减弱。

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SO2和CO2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I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欲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2)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操作编号填写)
①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
②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
③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止水夹b;
(3)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
(4)当D中产生(多选不得分)现象时,可以说明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而不是SO2
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不变
B.脱脂棉上蓝色均变浅
C.脱脂棉上蓝色褪去
装置D的作用为

(Ⅰ)某校合作探究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搜索烯类化合物与溴加成反应的有关信息,获得的有关结构与数据列表如下(以乙烯为标准)

烯类化合物
相对速率
(CH3)2C=CHCH3
10.4
CH3CH=CH2
2.03
CH2=CH2
1.00
CH2=CHBr
0.04

(1)据表中数据,总结烯类化合物加溴时,反应速率与碳碳双键上取代基的种类、个数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化合物与氯化氢加成时,取代基对速率的影响与上述规律类似,其中反应速率最慢的是_________。
A.(CH3)2C=" C" (CH3)2B.CH3CH=CHCH3 C.CH2=CH2D.CH2=CHCl
(Ⅱ)另一合作探究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整理乙醇、水、苯酚、碳酸( HO—C—OH)、乙酸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O
(1)甲同学将一些化学实验收集整理如下:
A.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B.苯酚、二氧化碳、乙酸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向二氧化碳水溶液、乙酸溶液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D.将鸡蛋壳破碎后加入到醋酸溶液中 E.向苯酚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
F.向苯酚钠溶液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和滴加盐酸
其中能说明水比乙醇强的是(填字母,下同),乙酸比碳酸强的是
(2)乙同学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来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以说明其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顺序。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 A对应的仪器名称是
② 各仪器的连接顺序是(填数字,仪器可重复使用)
③ 饱和NaHCO3溶液作用是
④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