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河畔春意浓
刘建春
①一月下旬,还是严冬季节,暖暖的阳光便从厚重的天穹里哗啦啦地泼洒在綦江城,也温婉地倾泻在了一湾澄澈如镜的清溪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清溪河改写了杜甫的诗句,不到二月,早春便俨然落户了清溪河。
②“嗬,上船啰。”艄公长篙一点,小船便离了岸边,顺着绿水如歌如诉地款款前行。“欸乃一声山水绿”,河畔两边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更显幽谧、宁静,一任春意漾漾流淌。河水真的很静,只有变幻的水流发出潺潺的音响。眼前的溪流,澄澈清莹,浓绿逼人,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是怎样的一条娉婷绰约、富于风致的原生态河流呵——盈盈一水,九曲分明,宛如一条玉带,袅袅地将“清溪河水上十景”环绕怀中。
③船过白鹤林时,我伸颈遥望,期冀能望见那壮观的几千只白鹤在这里凌空飞舞。可惜未见白鹤翱翔,但见一群灰色鸭子扑棱棱地跃入溪流,“嘎嘎嘎”地在水中奋力划游。“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与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禁令人莞尔。
④有人说,清溪河的特点是“幽”,流水咏幽诗,白鹤传幽情,翠竹绘幽画,轻舟荡幽意,可谓“清溪巴渝幽”。此言极是,但我认为还应加一个字“静”。只有“静”,才能更突出“幽”的妙境。你看,两岸绿色欲滴的翠竹倒映水中,如一幅幅流动的水彩画次第展开;而明净如练、清澈如玉的河流,婉约得令人陶醉,那细细的波浪撞击声,那鱼儿唧水的咂咂声,和着那一篙一篙轻柔的摇橹声,全都在这静谧、祥和的氛围中,有一种天籁之音。只有这样的声响,你才能体会到静的可贵,幽的美妙,也才会感受那近岸、远水、竹林、半岛、山麓、缓丘起伏的田园风光,那淳朴的山野风情也才会真正令你眼热心动,流连不去。
⑤听人说,清溪河最令人称绝的应是水上十景中的“太极神图”。当小船荡漾在位于沾滩闸坝上游约300米处的河段时,只见火烽山对岸,横出一长条形半岛,随之蜿蜒弯曲成“V”形的小河,山水相间,当地人称为“阴阳合”。这种奇妙的清溪河曲与两岸地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蕴含阴阳玄机的太极图景。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⑥我伫立船头,凝视着这一奇妙的天然“阴阳合”自然景观,其意蕴令人遐想联翩: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前不久,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位皇帝一生不迷恋权利,而是追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而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敢于放弃官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们都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在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去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种进与退、得与失的人生哲学,不正应合了阴阳合的“太极神图”吗?
⑦“嘭”的一声,沉思中,小船靠岸了。回首望,阳光依然普照河面,绿水依然潺潺流去,春意正盎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退休后能否来此,买一小屋,租一块地,晓耕晚锄,侍弄菜园。闲来去清溪河畔,或垂钓,或荡舟,或歌吟,或写作……不亦悦乎!
(选自《南京日报》2013年3月13日)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溪河畔春意浓浓?请简要概括。
第③段中加点的“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指什么?
第④段中划线句写“那细细的波浪撞击声,那鱼儿唧水的咂咂声,和着那一篙一篙轻柔的摇橹声”妙在何处?
清溪河上的“太极神图”为什么“最令人称绝”?
阅读微型小说,完成文后题目。(共18分)
一碗米粉(徐全庆)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摘自《天池》2011年第1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了悬念,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
B.文中⑷⑸小节为插叙,交待了父亲为什么坚决要去桂林。 |
C.“无巧不成书”,文中,十五年前父亲吃完米粉付钱时发现钱包丢了是巧;“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而通过网络在第二天中午就找到了老杨也是巧。这些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D.第⑽节中“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从容”一词写出父亲终于找到老杨,心放下来了,慢慢地品尝米粉。 |
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小说的结尾好吗?好,请说说理由。不好,你会怎么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说明文,完成文后题目。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核素,由于中子与质子比例失衡,容易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当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就会释放各种射线,如γ(伽玛)射线,β(贝达)射线等,当这些射线作用于人体生物细胞或基因,把射线能量转给被作用的组织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一系列生物改变,称为辐射生物效应,这种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是辐射剂量大小。
评价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为Sv(Sievert,希沃特,也有翻译为西弗特),是一种辐射吸收剂量当量的单位。一般情况是接受辐射剂量越高,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大。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即使当短时接触核辐射的辐射量近100 mSv时,一般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接受辐射剂量在100到500 mSv时,人们一般也不会有异常感觉,但检测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当辐射剂量达1000到2000 mSv时,才导致轻微的放射疾病症状,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只有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才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
由于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耐受能力,即使接受辐射剂量相同,不一定都会产生辐射损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不会危及健康。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如铯-137和碘-131同位素。在核泄漏后的核污染中,由于放射性碘-131具有挥发性,容易进入大气层空气,飘散到其他地方,污染周围。放射性碘-131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入污染的食品和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及沉积的放射性碘产生的外辐射等对人群造成伤害。由于放射性碘-131半衰期不长(只有8天左右),在空气中飘移时慢慢衰变减少,同时由于大气的稀释,飘离日本后剂量已衰减到非常小,接近天然本底辐射。其次,碘-131释放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2米,β射线更短,约1-10毫米,大家如果不接触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就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放射性核素。 |
B.辐射生物效应程度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 |
C.作者所举“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事例,告诉了我们日本核泄露对我国的影响很小。 |
D.“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当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超过1mSv,就会受到危害。 |
“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低碳与城市生活(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l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②③④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3分)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双新布鞋
①那时,母亲很喜欢做鞋。
②一闲下来,母亲就要把我们穿破的旧衣服,还有破被单,烂被面剪成一块一块的破布,洗洗晒干。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满是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母亲又把吃剩下的米稀饭,放在锅里熬了熬,洒些面搅搅,看着剩饭成了黏黏的浆糊时,才熄了火。我们那儿把这种浆糊,叫做“糨子”。母亲把那些破布摊在桌子上,一层层刷糨子。刚开始的时候,糨子还会通过布丝的缝隙渗进去,随着布慢慢变硬,糨子渗不进去,也就不刷了。放在太阳地上晒过之后,布便又干又硬了。
③母亲拿出鞋样子,比照着开始把布剪成鞋底的模样。所谓鞋样子,其实就是照着我们的脚剪下来的纸片。把这些剪成形的布叠放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千层底”了,不过还需要母亲穿针引线,纳一下。像这样的秋日,母亲就会带着顶针,坐在屋檐下纳鞋底。密密的齐齐整整的针脚美极了。
④纳完鞋底,母亲就去街上,通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了一些洋布,或者是灯芯绒,拿回来做鞋帮。母亲给鞋帮上衬些好看的白边或者花边,再把鞋帮纳到鞋底上,一双布鞋才算做成。做完之后,母亲会把我叫过来,穿上去试试。我说夹脚,母亲说没事儿,新鞋都夹脚,穿一段时间就好了。还真是这样!
⑤那时,我正处于长身体的年纪,脚也噌噌跟着长,不到一年就嚷嚷鞋夹脚,母亲就得给我重新做几双。一般都是两双以上,我可以换着穿。
⑥就这样,我穿着母亲做的布鞋,一直读到高中。高中时来到了县城里,看着同学们都穿着旅游鞋或者皮鞋,就觉得自己很土。也省吃俭用买了双旅游鞋,又自作主张买了双皮鞋。穿着皮鞋旅游鞋,我觉得很受用,比穿布鞋的感觉好多了。母亲每年还是会给我做两双布鞋,等我放假回家时给我,让我临走时带着。母亲说咱是农村人,衣着朴素点无所谓,但是不能让人笑话,说你妈是个懒婆娘。在我们村,谁要是不给孩子做新鞋,就会被人这样笑话的。我点点头,对于母亲的俏皮话面无表情,心里想,要是穿上你做的布鞋才让人笑话呢!
⑦那年过年,学校放了假,我把行李背回了家。我没注意,一同背回家的,还有母亲两年来做的四双布鞋。我一次也没有穿过,还崭新着呢!母亲替我收拾行李的时候看见了,偷偷把鞋藏了起来。年后要去上学了,我的谎言一下子被母亲戳穿了,觉得很惭愧,就低下头来,不敢再看她。从此以后,她就再也没有给我做过鞋,却常常背着父亲多给我些钱,说是买几双像样的鞋,不要被人笑话。
⑧刚来到单位时,竟然看到我们老总穿着一双布鞋,我很奇怪,说孟总,A.您还穿布鞋啊!孟总很骄傲地把脚伸到我面前,说看上去不错吧!我点点头,说就是,挺好的。孟总说你不知道吧,这是我母亲纳的,七十多岁了还给我做鞋穿,太疼我了。我说是啊!有母亲的呵护,肯定觉得很幸福啊!这样说着,心中却深有感触。
⑨前些天,打电话回家,说起脚上长了脚气,奇痒无比,问母亲有什么偏方没有。母亲说,穿那种不透气的鞋,能不长脚气吗?哪有什么偏方!今天却托弟弟给我带来一双布鞋。我看着那密密的针脚,知道那是她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晚赶做的,心头就一阵温暖。B.我穿上试试,很合脚,很舒适。
⑩我决定,明天就穿着这双布鞋上班,不是为了和领导同步,而是图个心安自在,毕竟我误读母亲的拳拳爱心,也这么多年了。 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母亲制作的布鞋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
一直穿布鞋 |
不再穿布鞋 |
孟总夸布鞋 |
重穿布鞋 |
感情 |
请联系原文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第⑧⑨段中A.B.两处划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品味。
有人认为文中第⑧段与表现“我”母亲的美德无关,应当删去,你认为呢?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伤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既全面又能概括其突出的写作特色的一项是()
A.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对比,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怜爱和怀念,使读者感到具体、真实、亲切。 |
B.这两段文字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精彩而又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情。 |
C.这两段文字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抒情自然、真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热爱。 |
D.这两段文字通过父亲送“我”上火车时的一连串细小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以平实质朴的文字表达了父子相亲相怜的深情。 |
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就此特点,结合选文中“再找不着了”中的“再”字试作分析。
课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