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宋初大臣之为词者: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并有声艺林。然数公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独 文 忠 与 元 献 学 之 既 至 为 之 亦 勤 翔 双 鹄 于 交 衢 驭 二 龙 于 天 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 处)(3 分)
文中的“元献”和“文忠”分别是指 和 。
文中的“疏隽”和“深婉” 在宋词的风格流派中,分别是指 和 。
文中的“文忠”和“元献”二人在词学成就上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剐,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草隶,善属文属:写作 |
B.文约理赡赡:充足 |
C.潜引入阁计事潜:偷偷地,暗中 |
D.仍知门下省事知:了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①朕无后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⑥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无所恨恨:遗憾。 |
B.多所匡正匡:辅助。 |
C.盖是纤介之愆愆:过失。 |
D.亲案其罪案:核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⑥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
A.①③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分)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大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2)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中为越骑校尉。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镇许昌。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浑击破之,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佃皖城,图为边害。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破之,多所斩获。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太熙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及诛杨骏,崇重旧臣,乃加浑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美其谦而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晋书•王浑传》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赖:倚靠,依赖 |
B.监淮北诸军事诸:表多数,众多,各。 |
C.吴人大佃皖城佃:耕作,引申“屯田” |
D.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比:靠近,挨着 |
以下句子中部表现王浑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①浑沈雅有器量②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③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④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⑤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⑥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A.①②⑤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 |
B.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他善于作战,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 |
C.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他不崇尚刑法,处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 |
D.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
(2) 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馔一发洞过,观者叹服。节帅张美壮之,召置帐下。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淳化初,以其有材干,授洛苑使,领绣州刺史。真宗践祚,迁北作坊使。成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明年,契丹兵大至,车驾幸大名,凝据要害,断其归路。契丹宵遁,凝纵兵击之,尽夺所掠。四年,召还。时斥候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輓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斩首五千余,降九百余人。庆州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又熟户与生羌错居,颇为诱胁,凝引兵至八州原,降百七十余族,边境获安。时王超为总帅,以大兵顿中山,朝议择凝与魏能分握精骑,俟契丹至,则深入以牵其势。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车驾观兵澶渊,凝率众抵易州。既而契丹受盟北归,所过犹侵剽不已,遂以凝为缘边安抚使,提兵蹑其后,契丹乃不敢略夺。改高阳关部署。明年议劳,就加殿前都虞候,卒。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真宗悼惜之,遣中使护丧还京,官给莽事,厚恤其家。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帅张美壮之壮:赞赏 | B.车驾幸大名幸:希望 |
C.以大兵顿中山顿:屯驻 | D.提兵蹑其后蹑:跟随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凝“有识”的一组是
①凝一发洞过,观者叹服②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
③朝议择凝与魏能分握精骑④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
⑤庆州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⑥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凝年轻时威武勇猛,豪爽自信。他曾与同乡相约比试射箭,观看的人对他的技艺都很赞叹佩服。后来,节度使张美把他召到帐下。 |
B.太宗做藩王时,听到张凝的名声,就召他到王府作侍卫。淳化初年,官授洛苑使,兼任绣州刺史,后来,太宗又提拔他担任北作坊使。 |
C.张凝有智谋,善用兵。咸平二年,契丹大举入侵,张凝占据险要地势,截断契丹军队的退路,乘敌军逃跑之机,纵兵追击,取得了胜利。 |
D.张凝为官清廉,所受的赏赐大多用来犒劳军队;他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京城没有府第。真宗为此哀伤惋惜,对他的家人优厚抚恤。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
(2)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姊俱行将:带着 |
B.而人归趣乃尔趣:奔赴,奔向 |
C.志用凡近凡:平凡 |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抗:争斗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谢瞻“忧患意识”内容的一组是()
①瞻不能违,解职随从②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
③特乞降黜,以保衰门。④在郡遇疾,不肯自治
⑤万里远出,必生疑谤⑥临终,遗晦书曰
A.②③⑤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