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远 和 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起步前进,但是它的速度还没有开足时那么惊人。在机车有力的掣动下,眼看它不慌不忙地从容驶去,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低沉和谐的隆隆声,然后消失在弯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草原的边缘上,每隔一定间距,汽笛吼叫,喷出一圈圈浓烟,可以感觉到列车行驶的痕迹。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剩那车轮的坚实的轧轧声,在午后的寂静中悄然隐去。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现在,他虽已年老,但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们应有的高尚和智慧。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做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现在,房屋渐渐变成小镇外疏疏落落的村舍,大街也渐渐冷落,变成一条乡村的小路——两个妇女就住在其中一所村舍里。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远处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小说的题目含义丰富,包含哪几层意思?
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
从小镇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火年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那对母女每天向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困惑不解的敌意和深沉的、畏怯的拘谨”。那么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和玫瑰花
冰心
我和玫瑰花接触,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
记得在童年时代,在烟台父亲的花园里,只看到有江西腊梅、秋海棠和菊花等等。在福州祖父的花园里。看到的尽是莲花和兰花。兰花有一种清香,但很娇贵,剪花时要用竹剪子。还很怕蚂蚁,花盆架子的四条腿子,还得垫上四只水杯,阻止蚂蚁爬上去。用的肥料,是浸过黑豆的臭水。
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就开始看《红楼梦》,看到小厮兴儿对尤三姐形容探春,形容得很传神的句子,他说:“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我就对这种既浓艳又有风骨的花,十分向往,但我那时还没有具体领略到她的色香,和那尖锐的刺。
直到一九一八的秋季,我进了大学,那时协和女大的校址,是在北京灯市口佟府夹道(后改同福夹道)。这本是清朝佟王的府邸,女大的大礼堂就是这王府的大厅堂三间打通改成的。厅前的台阶很高,走廊也很长,廓前台阶两旁就种着一行猩红的玫瑰。这玫瑰真是“又红又香,无人不爱”,而且花朵也大到像一只碟子!我们同学们都爱摘下一朵含苞的花蕊,插在髻上。当然我们在攀摘时也很小心花枝上的尖刺。记得我还写了一首诗,叫做《玫瑰的荫下》。因为那一行玫瑰的确又高又大,枝叶浓密,我们总喜欢坐在花下草地上,在香气氤氲中读书。
等到我出国后,在美国或欧洲,到处都可以看到品种繁多的玫瑰,而且玫瑰的声价,也可与我们的梅、兰、竹、菊相比!玫瑰园之多,到处都是,在印度的秦姬陵,我就惊喜地参观了陵畔五色缤纷、香气四溢的玫瑰园。
一九二九年以后,我自己有了家,便在我家廊前,种了两行德国种的白玫瑰,花也开得很大,而且不断地开花,从阴历的三月三,一直开到九月九,使得我家的花瓶里,繁花不断。我不但自己享受,也把它送给朋友,或是送给在学校医院里养病的学生。
抗战军兴,我离开了北京。从此东迁西移,没有一定的住址,也更没有栽花的心绪。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之间,我在重庆歌乐山下,倒是买了一幢土房,没有围墙,四周有点空地。但那时蔬菜紧张,我只在山坡上种些瓜菜之类,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先吃南瓜下饭,就吃了三个月!
解放后回国来,有了自己的宿舍了,但是我们住的单元,是在楼上,没有土地,而我的幸运也因之而来:在我们楼下,有两家年轻人,都是业余的玫瑰花爱好者,花园里栽满了各种各色的玫瑰。这几位年轻人,知道我也喜欢,就在他们清晨整理花圃的时候,给我送上来一把一把的鲜艳的带有朝露的玫瑰——他们几乎是轮流地给我送花,我在医院时也不例外,从春天开的第一朵直到秋后开的末一朵一一每天早起,我还在梳洗的时候,只要听到轻轻的叩门声,我的喜悦就像泉水似的涌溢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五日
1.文章开篇以一句话独立成段,请从结构安排与内容表达上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①在结构安排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内容表达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战军兴”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更没有栽花的心绪”?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竹、菊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四君子”,而作者却偏偏钟情于玫瑰花,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对玫瑰花的喜爱始于童年时看《红楼梦》,混名儿叫“玫瑰花儿”的探春从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探春的喜爱之情,使我产生了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 |
B.几十年里,玫瑰花总与“我”相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都惊喜于见到玫瑰花,玫瑰花带给“我”的是喜悦、温馨、幸福。 |
C.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兰花的特点:这种花不但很娇贵、而且又很难侍弄,用的肥料是浸过黑豆的水。文字间暗含了作者不喜欢兰花的真正原因。 |
D.本文形散神聚,以“我和玫瑰花”为线索,精选几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我和玫瑰花”的片断,用“我”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连缀成文,突出题旨。 |
E.这篇散文文字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行文自然流畅。作者真挚而细腻的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像泉水似的涌溢出来。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葱青青
(1)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2)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3)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4)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5)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青二白”等等诱人的词句。
(6)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7)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
(8)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9)“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
(10)她轻轻地摇摇头。
(11)“为啥?”大姐姐一怔。
(12)“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14)“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您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菜篓下取出两个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15)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下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16)“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17)“俺今年15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18)“爹娘呢?”“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19)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20)“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21)“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22)女老师把小妹妹楼得更紧了。
(23)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
(24)……
(25)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前,她给女老师送去了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26)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27)啊,小葱青青……
1.第7自然段描述的内容是 。(不超过8个字)
这一段的作用是。(不超过16个字)
2.文中两次描写女老师的同一个动作,第一次“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第二次“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则是因为 。 (不超过20个字)
3.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断,从小妹妹遇上女老师到小妹妹考上县师范的两年间。小妹妹应该是怎样度过的?(不超过3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5自然段用“换了别人”,“一定会放声叫好”的内容是为对比反衬小妹妹的纯真、善良。
D.第8自然段中,借助“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这一神态描写,写尽了小妹妹此时此刻乞求帮助却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态。
C.文章的主旨是借帮助小妹妹摆脱辍学困境一事赞扬女教师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选择“太阳”、“雪”、“葱”作为背景材料,目的主要是以其正面衬托小妹妹的人格和品性。
E.“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既写实,又预示着小妹妹和女老师命运前景的美好。
F.“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这是女老师和小妹妹为获得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成功而激动。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2·35·3 2——— ”,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上,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这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998年8月23日《文汇报》)
1.文章第二段说“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原因是
最后一段说:“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原因是
2.“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从全文来看,两个高贵的含义各指什么?
答:一个指答:。
一个指答:。
3.第七段中,作者联想到“海浪”,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4.下面对全文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第四段写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明自己已经不是一个随便 被打动的轻易流泪的人。 |
B.作者不敢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自己,是因为自己长得粗糙、不帅气。 |
C.作者在第三段结尾说自己“难免心酸”,其原因是觉得女孩子用捧小鱼的方式来挽救小鱼的生命,其实是无用的。 |
D.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应该早点读一些好书,听一些好的音乐。 |
E.文章开篇设置悬念,继而紧扣题目进行叙写,结尾再与开头响应,结构十分严谨。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寂寞丹青路
王舒
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训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事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问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1)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2)为什么最怕父亲?
2.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3.文中写梁老对“我”说的话主要作者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寞,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表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
D.“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父亲对“我”这样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 |
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又包含着自责之意。
E.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身修养,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这一主旨在
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的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让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一上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年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答:“我们”:
“父亲”:
(2)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2.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
答:(1)(2)(3)
(4)(5)
3.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 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
B.第③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 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
C.第④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在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 “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
D.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 |
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与非常深沉真
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