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靠近)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懂得道理)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师道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
B.非能水也,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今其智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
D.授之书而习句读者皆出于此乎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师丹字仲公,琅琊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元帝末,为博士。建始中出为东平王太傅。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丞相司直。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
初,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衷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丹议独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渐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①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朝臣,皆对日:“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
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成、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成、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
平帝即位,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封事: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事匡衡治:研习
B.车马衣服宜皆皇之意称:称赞
C.以此贬黜,恐不众心厌:使……心服
D.非所以有德报厥功也章:表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一统,称亡秦以为比喻②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死有余责
B.①今钱易之,民以故贫②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①关内侯师丹端诚国②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①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②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师丹“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
②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③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
④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
⑤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
⑥执忠节,据圣法,明尊卑之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丹曾以匡衡为师,出任过东平王太傅。后因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推荐人京做了丞相司直。
B.师丹曾与王莽一起先后反对过高昌侯董宏上书尊称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的建议与郎中令泠褒等人的上书。
C.师丹曾经因属下私自写下奏章草稿被廷尉以大不敬罪弹劾。后为之申辩的两名给事中被降级,师丹被免职。
D.师丹在汉平帝即位后被赐爵关内侯.享食原来的封邑。后来,太皇太后认为师丹忠诚国家,封他为义阳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上复下其议,有司皆是褒、犹言。
(2)大臣奏事泄而令其流闻四方,乃显谏求忠。
(3)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两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寿之志三国也,纪 魏 而 传 吴 蜀 夫 三 国 鼎 立 称 帝 魏 之 不 能 有 吴 蜀 犹 吴 蜀 之 不 能 有 魏 也 寿 独 以 帝 当 魏 而 以 臣 视 吴 蜀 吴 蜀 于 魏 何 有 而 然 哉 此 寿 之 失 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弗类己,之诮:担忧
B.陈腾凤来士校:考评
C.尽焚其所读书素:平时
D.卒于正轨:遵循,依照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课内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见梁惠王      见:谒见,拜见。
B.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弑:杀害。(专指臣杀君,下杀上)。
C.不夺不餍餍:满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B.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C.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课外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羖:公羊。②累绁:用绳索捆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辟。
D.孔子遂行,反乎鲁反:返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喜欢礼仪,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人亦忧其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秦太虚书
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又承见,中间得疾不轻喻:开导
B.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估量
C.吾事岂不既矣乎济:成功
D.岁晚苦寒,万万自重惟:希望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苏轼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3 分)
①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②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③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④至时别作经画
⑤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⑥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C.苏轼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②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③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3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