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最后的晚餐》并阅读其相关资料,对其中某个人的神态进行描写。(不少于200字)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感到突兀,有的转身。有的站起,向主发问:“主,是我么?”耶稣回答:“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犹大就问他:“拉比,是我么?”耶稣回答:“你说的是。”
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在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简单,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再通过这些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将整个画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阅读天地
看到眼前的一切,人们不禁想起了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有多少中华儿女沦为“东亚病夫”,又有多少中国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多少中国的白银,就这样装进了洋人罪恶的腰包!今天,林则徐当众销毁洋人的鸦片,怎么能不叫人兴奋?虎门滩上,围观的群众欢呼着,跳跃着。
(1)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那些灾难?在文中用“——”画出来。
(2)从哪儿看出硝烟时群众的喜悦?在文中用“~~~~~~”画出来。
(3)林则徐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下来。
阅读天地
谁能料到,这本书竟使我迷上了人类学,35年以后的今天,当我在大学讲授人类学的时候,我才知道,那年夏天,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最高的报酬。
(1)理解“报酬”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说“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最高的报酬?”你是怎么想的?
阅读天地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漏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下面的说法哪个更准确,在括号后面打对号。
①这段话写了荷叶的美丽。( )
②这段话写了荷叶和荷花的美丽。( )
③这段话写了荷花的美丽。( )
(2) 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用得很好,请照样子写一句话。
阅读天地
午后散步的时候,青蛙先生发现,池塘边上有一张红红的枫叶,红枫叶飘落在青草地上,它有五个细小的“手指”,就像一个红润润的小巴掌,用它来做书签棒极了。
青蛙先生小心地捡起这张红枫叶时,他才发现,有一条小蜥蜴,正躲在红枫叶下睡午觉呢。枫叶下面又阴凉,又安静。
青蛙先生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把红枫叶轻轻地放下。
(1)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作者把()比做(),形象生动。
(2)同学们想象一下,当青蛙先生发现这张红枫叶时,它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3)青蛙先生小心捡起这张红枫叶,说明什么?.
(4)捡起后为什么又轻轻放下呢?又说明了什么?
阅读天地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的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1)文中哪个词能和它替换,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了解——( ) 和蔼可亲——( )
(2) 老师的话给了你哪些启示?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