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①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似乎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轻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②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重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好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经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③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④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⑤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轻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也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⑥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⑦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⑧现在我假如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边叙边评,层层深入,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学者风度和战士风貌。 |
B.本文叙述笔墨如泼,热情地赞颂了朱自清先生脚踏实地的工作风格。 |
C.本文选用典型事例来介绍朱自清先生为人处事的特点,感情深沉真挚。 |
D.本文没有故作惊人之语,却生动又深刻地揭示了朱自清先生的可贵品质。 |
第1段说“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按照作者的看法,中国的新诗应该怎样发展?
第5段中“乡愿”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段中“畏友”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下文看,对第6段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呢?”联系全文,分条陈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选自(廖先旺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7日13版)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以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①)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②)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选段空白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①②)
①A仿佛 B好像 C大致 D大约
②A真 B像 C确 D怕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对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的正确理解是( )
A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他来,又合伙劫她去,大家看了不成样子。
B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来做什么?
C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D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还好意思再来鲁四老爷家,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前有位艺术家,小时候他根据想象画过一fú(①)老头儿的肖像。他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不停地涂改,终于老头儿从画上走下。小艺术家给吓住了。“您是谁?”“是巫师吧?”“不,不是。”“魔术家?”“不是。”小家伙猜到了,“您叫‘不是’。”“这回你对了。”老头儿说,“人们确实这样称呼我。认为我——完完全全不是他们所需要的那样。”“您都干些什么呢?”小家伙问。“我的工作可多哪。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我的一份功劳。将来你会懂得的。”说罢他便转回到画布上去。
过了许多年,小艺术家成了名fù(②)其实的画家。人们喜爱他的画,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可是,艺术家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这些画只在他在上边劳作时,才给他以快慰。工作一完〔 〕便油然而shēng(③)。
一次,参加巡回画展归来,他久久不能入睡。“不是,完全不是!”艺术家长嘘短叹着。突然他幼年时画的那个老头儿出现了。老头儿跟他谈起他的作品表示不特别喜欢这些画,还说“你自己也不喜欢”。
这次谈话作用非凡。艺术家从未如此玩命地干过。新作品带给他更大的名声,终于一切疑惑都消失了。“要是那老头儿看到这些画”。他暗想,“大概也不会不喜欢。”可那老头儿从此销声nì(④)迹,再没出现过。
又过了许多年。一次画家在储藏室发现了老头儿的肖像。“这是谁呀?”“你想不起来我了。”老头儿从画上走下,“我一直等着你呼唤我,可你没有。你把‘不是’老头儿给忘了。现在用我的眼光去看看你的作品罢。”
“这是怎么回事?”艺术家惊叫着,“这难道是我的作品么?不,这不是!不是!”“你叫我了,”老头儿忧郁地说,“可现在晚了。很遗憾,晚了。”
(选自《艺术家》文字略有改动)为2段〔 〕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
A疑惑 B困惑 C疑问 D疑难对选文一段中划横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在地球上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奋斗得来。
B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C只要抱着永不知足、不断进取的态度,人类就能创造出一切真正美好的事物。
D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抱有一种永不知足、不断进取的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如果依照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来判定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那么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节选自《文化审美品位》)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商业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
B.所谓类型化,就是电影电视节目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
C.影视作品只要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就说明它满足了数量最大的一类观 众群的需求,就属于类型化作品。 |
D.影视作品类型化就是在审美品味方面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 |
下列有关影视作品类型化成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 的影响。 |
B.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 不利因素。 |
C.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影视作品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 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
D.影视作品类型化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 |
态的要求。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好莱坞成功经验证明,影视作品类型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
B.中国影视业应多关注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影视制作应多样化,这才 是中国影视发展的正确道路。 |
C.类型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获得理想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这说明观众审美情趣不 高。 |
D.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说明类型化的影视作品没有 |
存在的合理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帝王利用儒家还是儒家利用帝王?
作者:秋风
邵建先生针对他没有看的《孔子》电影写了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制的,专制帝王利用儒学并不等于儒学就鼓吹、支持专制。新文化运动的重大缺陷就是把专制政治与儒学混在一起,反而放过了专制及其真正的理论依据———法家。笔者完全同意这个看法,但想补充一点,替邵建回答他在行文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
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社会演变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是儒家主动地寻找、创造机会,包括利用皇帝的权威,以求建立更为合理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帝王来利用自己。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孔、孟两圣的经历。他们当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最大的抱负还是治国平天下。只是,他们虽然名声在外,诸侯却无人想到利用他们,他们被迫恓恓惶惶地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
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认识儒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丰富涵义,可惜人们对此未予深思。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奴隶制正走向崩溃,政制向封建皇权制转型。各个诸侯国在战争的压力下,积极地探索皇权专制的具体制度安排。历史已证明:谁最快地摆脱奴隶制的束缚,建立皇权专制制度,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就是其专制相对于他国更为彻底的结果。
根据这个大前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命题:这个时代诸侯最愿意利用的就是专制之术的研究与运用者。反过来,非专制甚至反专制的学派,必然是这个时代的落魄者。孔孟一生都很落魄,依据这一事实大体可以说:他们的学说无助于专制,甚至可能是反专制的。
汉初儒家是遭受排斥的:刘邦尚军功,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时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概括言之,三代汉帝继续沿用秦制。他们确实任用了一些儒生,但主流儒家始终被排斥在政府之外。
就在这种环境下,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却趋向繁荣。他们坚韧地生长、聚集,形成了一股文化、社会力量。而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儒家这种不断集聚的文化社会力量当然在积极地寻求改制、立法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董仲舒这样的人物。他不仅是儒学思想大师,更是一位政治家,或者说是立法者(law-giver)。他抓住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的机会,提出“天人三策”,迫使武帝系统地接受儒家的治理原则和制度蓝图,从而发动了一次广泛的宪制变革。
董仲舒的基本政制构想是“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天道宪政主义”,后人似乎多注意前面一点,但他论证的侧重点其实是在后者。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董仲舒却说,天子上面还有天,因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而必须服从天意。最重要的是,皇帝本身没有能力弄清天意,只有儒生有这技艺。
上面对汉代独尊儒术过程的描述已足以说明,刘氏皇室接受儒家,不是他们在主动利用儒家,反倒是儒家借助文化、社会的力量试图控制专制皇帝的一次宪政主义努力。当然,这次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至少刘氏以后的统治已经不再像秦始皇那样完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并借助暴力进行,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约束。相比于现代宪政,这种约束确实很不完善,但后人总不应把这种约束说成是帮凶。
(本文来源:南方网有删节)下列对董仲舒“天人三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它将皇权置于天意之下,从而使皇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达到控制专制皇帝的目的。 |
B.它很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真正约束皇权,以致沦为封建皇权专制的帮凶。 |
C.它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认为民轻君贵,有违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
D.它认为,天子上面还有天,天子必须服从天意。皇帝要想弄清天意,只能依靠儒生。 |
E.它所倡导的“天道宪政主义”为现代宪政提供了启蒙,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民主。能成为“帝王尊孔”的依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宣称自己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存在。 |
B.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 |
C.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 |
D.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趋向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