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怎么理解“难得糊涂”?
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8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能“文化快餐”。 |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剪纸在中国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早在汉唐时,民间妇女就有使用彩帛和金银箔剪成方胜①、花鸟贴在鬓角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或庆典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作为装饰,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门楣上的叫“门签”;也有用于礼品的装饰或刺绣的花样。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莲花、葫芦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而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剪纸,表现的内客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剪纸也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北朝墓群中,考古学家发掘的两张田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是从纸出现以后开始的,汉代纸的发明无疑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显示了极高的手工艺术水平;民间出现的漏版印花板,是人们将厚纸雕刻成花版,把染料漏下印到布匹上,形成的美丽图案。宋朝剪纸开始普及。民间礼品习惯用剪纸作“礼花”,窗上习惯贴剪纸作“窗花”,还有用剪纸装饰灯彩荼盏等;江西吉州窑把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还有借鉴剪纸的形式,把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人物造型,发展成了另一种民间艺术——皮影戏。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作为装饰家居、美化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很少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最基本的队伍,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剪纸是女红的必修技巧,不少农村女孩子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如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就能剪出新的花样采。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 (选自《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2009年2月)
[注]①方胜:古代一种首饰,形状是由两个像菱形的斜方形一部分重叠相连而成,后也泛指这种形状。下列不能作为剪纸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根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节日或庆典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作为装饰,贴在窗户上或贴在门楣上,也有用于礼品的装饰或刺绣的花样。 |
B.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汉代以后才开始出现,唐代处于大发展时期,宋朝开始普及,明、清时期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 |
C.唐代的漏版印花板,是人们将厚纸雕刻成花版,把染料漏下印到布匹上,形成的美丽图案。 |
D.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 |
下列各项能够说明剪纸艺术“古老而长青”的一项是()
A.剪纸这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千年积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技巧精美,可谓源远流广,生机无限。 |
B.剪纸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民间妇女就有使用彩帛和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的风尚。。 |
C.明、清时期民间用剪纸来装饰家居、美化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 |
D.不少农村女孩子向前辈或姐妹学习剪纸,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自然景物。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剪纸的内容很广,如娃娃、莲花、葫芦、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反映的都是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 |
B.1967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北朝墓群中,考古学家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是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 | |
C.剪纸艺术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有的格粗朴豪放、秀美艳丽,有的华丽工整、秀丽玲珑: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 |
D.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礼花”、“窗花”、装饰灯彩茶盏、陶瓷花样、“皮影戏”等艺术形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称,地球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巨大,利用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就可以把火力发电厂这样的污染大户变成清洁工厂。但是,推广该技术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二氧化碳隔离技术,是一种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通常的捕集方法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通过一个装有三维网筛的烟囱,废气在上升的过程中与从上方喷淋下来的化学溶剂相遇,二氧化碳被溶剂吸收,随后再将其从溶剂中提取出来进行压缩,然后用泵注入地下储存。最好的储存方式是地质储存,比如储存在废弃的油气田、盐田深层以及难以开采的煤矿层中,都在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处
全球环境和能源项目主任雷恩·奥尔说,此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像发电厂、水泥厂这样大的静止污染源,可以捕集二氧化碳排放的90%以上。考虑到全球石油消耗已占全部能源消费的85%,而仅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了全球石油燃烧排放总量的40%,此项技术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令人高兴的是,地球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是巨大的。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全球二氧化碳的储存容量在2万亿吨至10万亿吨之间。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称,2006年,全球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0亿吨,也就是说,即使把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地球提供的储存空间也足可以让我们用上100年。
挪威石油公司斯坦陶爱尔采取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北海海底的盐田含水层深处。目前,全世界只有该公司经营的一个工业级的项目是盈利的,这还要归功于挪威政府推行的高额二氧化碳排放税。按照该税规定,企业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都要交相应的税费,从而鼓励企业尽可能采用绿色技术。
目前的绿色技术价格不菲。如果考虑到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费用,发电厂排放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是30美元至70美元,因此只有对那些不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加征同等额度的税,才能使得这项技术切实可行。
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正尝试利用深层煤矿来储存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和煤形成某种化学键,因此这种方法不仅更安全,而且还可以将煤层间的天然气释放出来。不过这个项目还只是在初期阶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萨雷·本森认为:“我们需要上千个这样的项目,但前提是在全球范围内要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这是最重要的。估计20年内,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将成为一项成熟的工业技术。”
(选自《科技日报》)下列对“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隔离技术是一种捕集二氧化碳并用泵注入地下进行储存的工业技术,也称绿色技术。 |
B.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通常是利用化学溶剂在三维网筛烟囱中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过来,从中提取并进行压缩。 |
C.隔离出来的二氧化碳的最好储存方式是地质储存,它能储存在废弃的油气田、盐田深层以及煤矿层中。 |
D.二氧化碳和煤可以形成某种化学键,正在尝试深层煤矿储存二氧化碳的方法使得这项技术更具价值。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估计,2006年,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总的二氧化碳为270亿吨,依次推算,地球提供储存二氧化碳的空间足可以让我们用上100年。 |
B.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制约这项技术推广的就是各国政府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支持。 |
C.只有对那些不采用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的企业征收30至70美元的税费,才能使这项绿色技术切实可行。 |
D.利用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可以把火力发电厂、水泥厂这样的二氧化碳高排放量造成的污染至少减少90%,从而使这些厂变成清洁工厂。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全世界只有挪威一家石油公司采取二氧化碳隔离技术是盈利的,一是因为得到了挪威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因为选择了将二氧化碳注入北海海底的盐田含水层深处。
B.由于地球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巨大,而目前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又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相关政策支持,此项技术就有望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新途径。
C,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型的发电厂、水泥厂这样的静止污染源,而其它小型有污染的企业则不太适用,成本太高。
D.现今成功实行了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的只是挪威斯坦陶爱尔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但只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估计20年内,这项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范艾伦辐射带
闪电发生的时候,道道弧光如同从云端抽打地面的鞭子,可是这鞭子不仅抽击着地面,而且还抽打着地球的外层空间。
美国国家航天局的詹姆士·格林博士的研究就表明,雷暴中的无线电波有些散逸到了外太空,从而为在地球外层范艾伦辐射带运行的人造卫星清理出了一条安全地带。
地球上的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1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辐射带分为两层,形状有点像砸开成两半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分别称为内.外范艾伦辐射带。辐射带从四面把地球包围了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
范艾伦辐射带是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从南极区域延伸出来,进入太空,再回到北极区域。由于辐射带中的粒子都带有电荷,它们会受到磁力的作用,沿着磁力线盘旋前进,并且在行星磁场最聚集的两极之间不断反弹。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辐射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为13000公里。两层中的缝隙为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人造卫星可以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人称范艾伦带缝。但是有时,太阳风暴也会暂时把这条缝弥合起来,这时人造卫星的工作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自从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之后,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在辐射带中间会出现一个安全地带?
过去主要的理论认为,由于辐射带中的湍流产生的来自太空的射电波,将这一区域清理出来,形成了范艾伦带缝。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由闪电产生的射电波才起到了清理安全地带的作用。格林的研究为后一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格林认为,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会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使得这些射电波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之中。在那里,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改变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不再反弹回外层空间。可以说,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形成一个范艾伦带缝。
这个研究对航天飞行很重要,目前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超过600颗,每个都价值不菲。如果没有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人们还真的很难决定把这些宝贝疙瘩放在什么地方。
(选自2005年第5期《科学之谜》,有删改)下列对“范艾伦辐射带”这一概念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一位科学家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l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 |
B.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13000公里。 |
C.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些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 |
D.范艾伦辐射带内外两层中的缝隙地带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一般情况下,人造卫星可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 |
下列不属于格林研究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这些射电波会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 |
B.在地球两极的上空,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使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 |
C.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清理出一条安全地带。 |
D.目前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有600多颗,它们都能在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安全飞行。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是形成范艾伦带缝的条件之一。 |
B.如果没有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的作用。那么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可能是笔直的。 |
C.没有对范艾伦带缝的发现,目前在太空中飞行的600颗人造卫星就不可能研制成功。 |
D.科学家对范艾伦带缝的研究,推动了人类航天飞行事业的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粮食!石油!生物燃料?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当前,媒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
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巴西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世纪80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9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9.5亿吨.净进口5.4亿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20%以至40%(2015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30%(2030年)甚至50%(2050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要求6年内(到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1.6亿美元建3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21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2020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2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称,转化成1吨燃油需要消耗4吨煤炭和用水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炼的7—10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1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4—6份能量的煤,生产1吨煤基甲醇要排放8.25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舍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供使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的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3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1.52亿吨和2.80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是现进口量的1.5倍。1公顷甜高粱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3—5吨,高者可迭10吨。而我国耕地中有非粮低产田5024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734万公顷的宜垦后备土地。
(节录自2008年6月8日《科技日报》,作者:石元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A.玉米、甘蔗 | B.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 |
C.沼气、乙醇 | D.薯类、甜高粱![]()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唯有中国取得了进展,并进行了煤变油的生产。![]() |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B.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C.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