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翱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
会文丞相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谘事参军。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相类,则失声哭。有严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
翱独嗜佳山水,所至即造游录。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寻隐者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不自休。其诗直溯盛唐而上。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至元甲午,去家武林西湖上,前代遗老尚多存者,咸自诧见翱晚。明年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濒死,属其妻刘氏曰:“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卿、吴子善最亲,不翅兄弟。慎收吾文及吾骨授□。”韶卿即凤,子善即思齐。已而凤等果至,葬翱子陵台南,以文稿殉,伐石表之曰:“粤谢翱墓。”
赞曰:翱一布衣耳,未尝有爵位□朝。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若亡所容其身。翱不负天祥,肯负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昔田横不降汉,拔剑自刭,客之从死者五百人。若翱之志,其有类横之客者非邪?
(选自《宋学士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被执以死执:捉拿 |
B.属其妻刘氏属:通“嘱”,嘱咐 |
C.伐石表之曰表:一种文体 |
D.客之从死者五百人从:跟从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翱挟酒□登
②慎收吾文及吾骨授□
③未尝有爵位□朝
A.而之与 | B.以之于 |
C.而其于 | D.以其与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B.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C.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D.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翱精通《春秋》,并著有作品《春秋衍义》、《左氏辩证》,名传一时,但没能考中功名。 |
B.谢翱祭奠文天祥时,多次嚎啕痛哭,并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
C.谢翱的文学造诣高,执著于诗文,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
D.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武林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都活着,他们都觉得与谢翱相见恨晚。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
②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谢翱“有大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决人生死决:判断 | B.阖户挑灯阖:关闭 |
C.烛之,则纸人烛:燃烧 | D.手弓而腰矢腰:腰里插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将代问之师道之不传亦久矣 |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D.皆为犬血模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
断句与翻译。
(1)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
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①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②,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已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阤zhì:崩塌。下列句子中加点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通“悬”,悬挂 |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明:表明 |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所以:……的原因 |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掌权 |
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迎而龁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B.熏之则恐焚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主焉得无壅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D.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习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狗猛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译:。
②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
译:。
③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
译: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微:悄悄 |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
C.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
D.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②皆以美于徐公 |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
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
翻译下面语句。
(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内空无骨鲠之臣
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D尽灭之,遂自立为王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时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多为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了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译文:
(2)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
(3)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