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1日24 版,有删改)
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反叛现实主义,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2家乳制品“黑名单”后,有企业对外发布消息说,自己产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低于“相关安全标准”,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民众很容易以为三聚氰胺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只要低于安全标准便可高枕无忧。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种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在民间俗称叫“蛋白精”。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与醛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是用来生产塑料的,也是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器等不可缺少的原料。按理说,用来生产塑料的优质原料不在少数,唯独三聚氰胺与“蛋白”扯上了关系,还被不法分子加进乳制品中,其中自有原因。
由于蛋白质不容易提取,一般根据其主要成分——氮的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目前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1.38,就是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含氮量高达66%,只要往原奶中掺入少量三聚氰胺,原奶的蛋白质含量都会“显著提高”,这便是其“蛋白精”之称的由来。
三聚氰胺含氮量高、低毒的特点,长期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结石婴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纯的三聚氰胺毒性轻微,但由于加工过程中的原因,使得三聚氰胺中常常混有三聚氰酸,两者紧密结合成不溶于水的网格结构。人体摄入后由于胃酸的作用,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离,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最终进入肾脏。在肾细胞中,两者再次结合、沉积形成结石,堵塞肾小管,最终造成肾衰竭。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和成人,由于代谢能力强,经常喝水,结石不容易形成。但宠物及婴儿的肾脏体积小,很容易受到结石伤害。
国家质检总局在完成婴幼儿奶粉专项监督检查后,又紧急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18日发布的检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部分“问题液态奶”的三聚氰胺含量普遍在10毫克/公升以下。据医学专家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和中国卫生部门,均对人体摄入三聚氰胺的安全限量进行了科学评估: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食用上述三聚氰胺含量的液态奶,如每天不超过两公升(大约为8袋),对人体就是安全的。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由于食用液态奶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成人病例。
下列对“三聚氰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在民间俗称叫”蛋白精”。
B.它是生产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器等不可缺少的原料。
C.它是一种可以添加到牛奶原液中,用来提高蛋白含量的食品添加剂。
D.它的主要用途是与醛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用来生产塑料的。

下列选项对三聚氰胺形成结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的网格结构紧密,从而造成了肾小管堵塞,造成了结石。
B.宠物及婴儿的体型小,代谢能力小,喝水量少,很容易形成结石,造成肾衰竭。
C.加工后的三聚氰胺常混有三聚氰酸,不易溶于水,它们在肾细胞中再结合形成结石。
D.胃酸分离了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小肠吸收它们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肾脏,造成结石。

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6%,它被不法分子加进乳制品中是为了提高乳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蛋白精”。
B.体型较大的动物和成人,由于代谢能力强,经常喝水,所以不会因为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液态奶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C.18日发布的检测结果表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部分“问题液态奶”的三聚氰胺含量普遍在10毫克/公升左右。
D.根据人体摄入三聚氰胺的安全限量的科学评估: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食用“问题液态奶”每天不超过两公升(大约为8袋),人体就是安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张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目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得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扩张。我无法知道,荷花十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作者感觉非常有趣。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味?
下列对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出作者的欣慰与希望。

E.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虽然创作背景不一样,但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能动地寻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共同规律的探寻,又是主体心灵对自然的体认。《周易•系辞上》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刻意》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等,都是对这种“天人合一"自觉意识的寻求。通常所说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强调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外物的自然节律和主体的生理节律与情感节律,惟有通过主体的能动体认,方能会通,方能达成审美关系。
主体的审美活动意在寻求心灵自由的契合点。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所谓“物我两忘誓的境界,正是主体在其心情与自然的交融合一过程中,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和伦理等方面的束缚,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之中。《庄子•达生》强调 “以天合天”,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以消除物我的界限,拓展主体的有限生命,从而跃身大化,汇入无限的宇宙之中。主体即兴成趣,可以在千姿百态的对象中实现审美的目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主体。
在审美关系中,作为群体的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历史差异与民族差异,乃至审美的最终目的,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想像力的运用,同样反映了审美主体的主动性。
主体审美态度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差异;影响着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而也影响着审美关系的内涵。这也同样证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在古代的狩猎阶段,人们穿耳二剜唇、戴兽骨、插雉毛,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趣味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优胜劣汰了,但它们在审美意识的发展进程中还是起到过积极作用的。春秋时代以硕人为美,明代以五短三粗为美,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趣尚不仅仅表现在人物品评上,而且影响到其他各类审美对象。如春秋时代以博大为关,此时的青铜器也是粗壮的;魏晋时代以清癯为美,此时的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瘦劲飘逸;盛唐以丰腴为美,其书法也推崇颜真卿的丰满圆润。刘勰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说明不同时代,不同世态的文章,是有着一定的变化的。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主体;审美关系的民族差异也同样表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差异,维吾尔族人与汉族人的差异等等,使得他们对同一对象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审美评判。如果说在历史的变迁中,一部分审美趣尚会因其违背人的共性等因素而被淘汰的话,那么,审美趣尚中的民族性,则大都不能强求一致,也无可争辩。
(选自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
下面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审美主体能动地发现审美对象中存在的美,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B.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契合点。
C.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主体由于审美趣尚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谁解其中味
——关于《随想录》的随想
丹晨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1978年底开始写作,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刚开始时不过是应编者老朋友潘际垌之约而写,并无长远的写作计划。只是稍后发现在该地该报发文章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他在经历“文革”以及前几十年的惨痛经验以后,渴望独立思考,再也不要“奴在心者”。他觉得写这样的随想,可以比较及时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探索;那时他又正觉得有满腔的话要说,有感情要宣泄,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汹涌而出。于是,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想法:写五本这样的随想录。后来,主要因为疾病缠身,多次住院治疗,直到1986年才完成,历时近8年。
巴老总结几十年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坚持不懈地大声疾呼“讲真话”。
他清醒地认识到:“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我知道即使在今天这也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他也清醒地看到此事的意义重大:“讲真话”——独立思考——言论自由——人权——道德理想的重建和人文精神的提升,这是一条现代精神文明链,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实在太重要了。他在给萧乾信中就曾说:“这些年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想到这,我就悔,我就恨,不过我总算留下一部《随想录》,让后人知道我的经历,我的感情;我还指出了一条路:讲真话。”
终于,随着《随想录》五卷的出版,巴老的思想在内地也开始广为流传。巴老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自我的严苛拷问,呼唤“讲真话”的巨大现实意义……渐渐为人们所理解、呼应和支持。想到20年后的今天,开始提倡“诚信”、“求真务实”,企望用来治疗、改造被谎言和欺骗渗透在各个角落的社会顽疾。这不能不说是对巴老“讲真话”的积极认知,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车轮正在向前转动。
随着历史的进展,《随想录》的思想文化内涵,也许会更加深刻显示出来。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人类,其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使我想起我曾接触到的海外的一些反应。例如,日本石上韶翻译《随想录》,几乎是每一卷都与香港出版的中文版“同步”,比中国内地出版得早。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巴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固然是由于巴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更是因为他在《随想录》中表现的深厚的人文情怀。
1986年10月,中国部分作家接待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一行,举行座谈。说着说着,水上勉说到了巴老,非常动感情。他说:“他是我极尊重的前辈。巴金的《随想录》在日本拥有很多的读者。巴老在《随想录》中说:一个人不应该在人家痛苦面前盘腿而坐。我每每读到这里,总是含着热泪。我相信这样的话也激动着日本青年读者。”
当我想到这些外国作家怀着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眼光,相比之下,我感到汗颜。显然,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题“谁解其中味”中的“味”主要指巴金在文革中饱受的肉体、精神上的磨难和
对大量宝贵时光被浪费的悔恨。
B.本文既能“入乎其中”,深深体味巴金《随想录》中的真话,真心,真情;又能“出
乎其外”,对《随想录》博大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作精当的总体把握。
C.作者在对《随想录》的评述中,不仅能用一种纵深的历史眼光阐述其巨大的现实意
义,而且能用一种阔大的世界视野观照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D.本文中,作者在严谨翔实的思想和文化透视之外,为了增强其趣味性,还穿插了一

些有关外国作家谈论巴金的动人场景。
E.文末说“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不仅流露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而且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警策和期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