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文链接。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这样一比较,就会使我们惊异得叫起来:“真了不得,有这么远!”这话若被天文学家听见了,一定会笑话我们少见多怪。他们会告诉我们,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而10光年以内的星却只有15颗。几年前,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星崩毁了,计算下来,发现这颗星崩毁的时候正是古罗马时代,也就是说,这颗星离我们将近2千光年。天文学家还告诉我们,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的,织女星以每秒钟14千米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33千米,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每秒钟29千米差不多。只是因为宇宙如此浩瀚,所以我们的肉眼才看不出来。依牵牛星的速度来说,也得9千年才比现在离太阳近1光年。那么,你也许会想,在16个9千 年之后,它不是要和太阳相撞了吗?不会的,一来,它并不是正对着太阳移动;二来,它移动的方向渐渐在改变,说不定多少年后,它又离我们渐渐地远了呢。
1.这一段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   )
A.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B.列数字、   下定义、   作比较、   分类别
C.举例子、   作诠释、   下定义、   分类别
D.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2.这一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语意的递进        B.话题的转换
C.声音的延长        D.解释说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时间的单位。
B.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因此,这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
C.牵牛星不会和太阳相撞,一是因为它不正对太阳移动,二是因为它移动的方向渐渐在改变。
D.一颗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时代崩毁的星,在地球上几年前才能见到,是因为古罗马时代还没有发明天文望远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化及文学常识 标点符号 说明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精于思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收获。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涵的共同点,那就是爱。“精彩极了”是一种;“糟糕透了”是一种
(2)《将相和》中包含了两个成语故事,这两个成语是
(3)《自然之道》让我们明白了
(4)李清照是代著名女诗人,但她在《夏日绝句》中却写出了慷慨豪迈的诗句:。《石灰吟》中作者自喻,用“”这样的句子来表明自己的品格。《竹石》也是运用了的写法,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是:

课外欣赏。
我爱科学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他是无处不在,小至在我们身边,大至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是多么让人向往,我也深深地爱上科学。
我爱科学,更爱寻找科学。
在我外公家养了三箱蜜蜂。那里,便成了我寻找科学的一个据点。在那里,我观赏过“工蜂运花粉”,“蜂后出巡”和“大战黄蜂”等精彩镜头。使我记忆最深的是“大战黄蜂”。那天,我和外公正为蜜蜂喂糖浆。当小蜜蜂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不知从哪儿出来了一只黄蜂。它像一支利箭,向蜂群冲来。刚开始,黄蜂锐不可挡,来一只工蜂就杀一只,一下子十来只工蜂就命丧黄泉。可是后来一大勇敢群工蜂就一拥而上,把黄蜂重重包围,还不停地扇翅膀,发出“嗡嗡”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工蜂散开了,只留下了黄蜂的尸体。
我感到很疑惑,回到家就开始寻找答案。我把家里的关于科学的书全找出来,接下来我就苦了。我将要把眼前的这一堆书全翻一次!我狠不下心来,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书,可是毫无收获。我开始心灰意冷,当看见身边的电脑,一条妙计便冲上心来——上网。说干就干,我马上进入因特网,想在茫茫网海中找到答案。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工蜂扇翅膀是为了增高温度来热死黄蜂。根据资料显示:黄蜂能忍受43摄氏度的高温,工蜂却能忍受45慑氏度的高温。当温度升到43慑氏度的时候,黄蜂已经死了,而工蜂仍能生存,这就是工蜂获胜的关键。
哇!当我靠自己找到答案的时候,我真的高兴得不得了。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这就是科学的灵魂所在,这就是科学的给人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我爱科学。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津津有味——
命丧黄泉——
(2)请你用“”画出一个排比句。
(3)“大战黄蜂”中,工蜂把黄蜂,然后,最后
工蜂为什么能杀死黄蜂?
(4)小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寻找答案?

(5)你觉得“我”爱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重温课堂。
(1)《奇异的琥珀》有三处描写太阳: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我们可以看出
(2)《自然之道》中游客和向导一起做了一件错事:
结果导致,这说明了
(3)《一个这样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教会了我们“主义”,让我们不迷信活、不迷信
(4) 格罗培斯的成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

课外品读。
信念是一粒种子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线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喝似()、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了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中,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势头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信念在,希望就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心急如焚——
喜极而泣——
(3)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双引号的作用是,“绝境”在这里指

(4)说说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有人说队长是一个善于说谎的人,你对队长的谎言有什么看法?

理解感悟。
(1)“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最好的老师》一文让我明白了的道理。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邓稼先,你会想到:
(4)《突兀的大石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的李四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