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以下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部分材料
材料 |
政治生活依据 |
意义 |
某市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定期集中接访群众,群众也可以不定期地向工作站联络员反映问题,向联络员收集整理反馈给代表。 |
① |
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拓展民主监督的新途径,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
某市政协建立了“专题调研、提案办理、专题协商、民主监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一大批协商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实践成果。 |
② |
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宪法为上,党章为本,保证党内法规体现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和要求。 |
③ |
④ |
(1)根据要求回答图表中的问题。
材料二: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试验田”。
下列是自贸区推出的若干制度创新措施
制度创新措施 |
经济生活道理 |
创新一:自贸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即除了清单上规定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划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明确了政府需要管的事,而不是无限制伸手。 |
① |
创新二:自贸区选择金融、航运、商贸、文化和社会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 |
② |
创新三:自贸区坚持各类投资者一律平等,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
③ |
(2)请概括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结合材料,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2)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10余位院士、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纷纷发表见解建议。
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决策为什么要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
由国家发改委起草制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居民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这将促使出台系统的、有效的收入分配方案。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201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针对当前存在的法律定位不清晰、政府环境责任难落实、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首次将雾霾治理入法、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保部门将在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三阶段所有点位的实时监测数据。地方的环保监管执法力度在加大,多家央企下属分公司因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被按日连续处罚,在环境治理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结合材料,指出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