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欧阳友权
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学关注度的上升和网络文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学在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同时,是否应该重视自身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网络文学无论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还是作为文学作品,都应该富含积极健康的精神品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写作不是“零度写作”,也不仅是“孤独者的狂欢”,而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无论网络文学多么另类甚或叛逆,只要它还是文学,只要它还属于精神产品,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就应该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
如果说文学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网络文学有责任为这一灯火护持加油,让它在网络时代仍能发挥引导作用。网络写作需要认真面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意义承载等重要命题,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以任何理由放弃主体责任,更不能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当然,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写作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少的限制,更尊重读者和市场,而不是谨遵传统惯例。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和网络写作的“零门槛”,把传统文学生产的前置型“把关人”变为产品下游的市场选择。博客、微博、微信等数字化“自媒体”的快速普及,把“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昔日梦想化为现实。这让文学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文学生产由专业化转为自主创作的大众化。特别是在利益驱动下,网络写作往往是运笔如飞,恣情快意,顾不得考虑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失去他律又无以自律的书写,会让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学”甚至文字垃圾并陈于网络空间。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语境,可能将弱化创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造成网络写作崇高感的缺失。
面对急剧变化的传媒和时代环境,网络文学需要端正价值导向,关键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关系。网络写作更注重个人经验、即时感受,适于张扬个性、释放创造性,这是互联网的诱人之处,也是网络文学增长迅速、汇聚人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需要用审美担当去证明其自身是一种有作为的文学,是文学发展到数字技术时代的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自娱娱人,一味地免责任性,回避社会担当,网络文学应有的价值赋予和功能指向将面临消解的危险。
二是市场导向与艺术追求的关系。要艺术还是要市场,传统观念大多会选择前者,但在网络文学领域却常常认同后者。网络文学是传媒文化市场的产物,是迄今为止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形态。近年,一批文学网站对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探索,逐步建构起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尝试打造“全媒体”经营、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实现文化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但由此造成的作品“数量”与“质量”的落差、有“文学”而缺少“文学性”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也许这一矛盾还会在网络文学领域长期存在,但只有认识到这一矛盾的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问题的克服,帮助网络文学建立正确的意义向度,进而创造网络文学的健康与繁荣。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5日,有删改)关于“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的内涵,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网络文学有更高期待的同时,也要思考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
B.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 |
C.作为一种产品,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精神“钙质”。 |
D.要能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时代核心价值观。 |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零门槛”的网络写作,写手们往往没有限制,不守传统,挥洒自如。 |
B.网络文学让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使创作有了自主性、大众性。 |
C.顾不了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缺少他律又无自律,导致网络写作泥沙俱下。 |
D.在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时代环境中,网络文学要端正价值导向。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它还是文学,就应该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
B.网络自由是一种有限度、有担当的自由,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
C.近年,一批文学网站认同市场导向,罔顾艺术标准,逐步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 |
D.只有认识到网络文学市场导向和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克服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托尔斯泰的眼泪
余 杰
① 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 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② 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
③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
④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 ·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 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
⑤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20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⑥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
(选自余杰《托尔斯泰的眼泪》,有删节)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许多人把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生活中的托尔斯泰和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
B.夏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两人拜访托翁并合作表演《老伍士》。托尔斯泰被眼前的这两位年轻人深深感动了,以致留下了眼泪。 |
C.选文引述了费·布尔加科夫《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时说到“当我读到这个片段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取材于生活小事,写得非常精彩。 |
D.文章以年轻艺术家夏里亚宾和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年轻的费·布尔加科夫来衬托对比托尔斯泰的“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的特点。 |
E.“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这句议论意在表明托尔斯泰是真诚关心别人。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程式化的接待,有的是对每一位来访者最真诚的关心、问候。文章第①段花大量笔墨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文中第③段中说“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聘任
英国埃克斯雷
①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坐。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唯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作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只好”,起铺垫作用,使后文故事的发展成为可能。 |
B.第⑨段中亚当斯对西奥所说的话,反映了他对西奥幸灾乐祸的心理。 |
C.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直接揭示了亚当斯落聘的原因。 |
D.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奥的竞聘经历揭示了在竞争中应该靠真才实学取胜,不能投机取巧的道理。 |
E.文章构思精巧,在情节的发展中对亚当斯及西奥多次对比,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开篇介绍西奥先生“生性温和,沉默寡言”,“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请分别概括西奥及亚当斯的性格特点。
小说情节发展到最后,西奥被聘任了,“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有悖常理,有人认为这个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提供了翔实的佐证。皇会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
②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天津不仅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五方杂处,“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而且还是一个既沿海,又有运河的港口城市,“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这里,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相对天津人来说,妈祖是一位外来的神明,但传入津门后很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妈祖文化在天津扎根,内在的感情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千百年以前,天津曾是退海之地,历史的遗存从情感上使天津人对海洋情有独钟;二是移民城市所特有的环境,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构建一种共同的信仰;三是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好符合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因此传入天津的妈祖文化,形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并创立了天津独有的皇会民俗。
③皇会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形成的。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长期面对汹涌无情的大海,本能地急需寻求一种安全、佑护和寄托,同时,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团聚、对幸福的愿景等等全部情感都依附于对皇会活动的参与。而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广大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便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维系着人们对家园的感情,经过长期感化的结果,即是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此外,人们还充分利用皇会,把她当作情感的黏合剂,借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因而,皇会的歌舞升平是如此美妙动人。
④皇会全面推崇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将妈祖文化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无论从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还是皇会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特别是皇会民俗中就有将天后的神像用黄轿抬至象征她娘家的天津闽粤会馆,这一被天津人称为“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一次次宣传了孝顺美德。且皇会的每一个表演内容几乎都是以一个美好的民间典故为依托,把自己对生活的愿望编演成一个个寓意美好的故事,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正是因为皇会所具有的这种内涵丰富深刻的寓意赋予了她不衰的艺术魅力。 下列对于“皇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会是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
B.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人们只有积极参与皇会活动,才能在妈祖的保佑下,获得安定、祥和、圆满。 |
C.皇会的形成是基于民众需要,人们借她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 |
D.皇会中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以及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生活,向往幸福,这种心理,是天津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 |
B.妈祖文化是天津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妈祖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珍爱生命,热爱家庭,憧憬幸福的心灵依祜。 |
C.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天津,传入津门后很快取代了本土文化,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 |
D.皇会的表演内容几乎表现的都是民众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这能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比如,“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宣传的就是中华民族孝顺的美德。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天津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这是妈祖文化传到天津后能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的一个原因。 |
B.妈祖文化,是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她把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 |
C.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
D.妈祖文化信仰是天津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她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天津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需要构建一种共同信仰。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鱼翅。
老庚在古城长大。他没事就在古城闲逛,城里的古迹,他都很熟悉。他每次走过江边,都要跟江边镇水几百年的石犀牛说几句话,拍拍牛背。这石犀牛曾被人拉到街上去充当雕塑,后来又被随意扔回江边,还被调了个个,背对着江面。
老庚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哥哥!哥哥!”
嫂子推开门,把一个漆黑的脑壳伸出来,说:“早就去江边钓鱼了。”
“咦,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老庚偏起脖子问。
“我这是染了发!你个疯子!”嫂子“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老庚把手背在身后出了门。高高瘦瘦的身影,像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老庚边往江边走,边想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
昨晚看电视,他随手换到一个频道,看到一个专家正在讲“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专家指着一张图片说:“为了防止水直接冲击堤岸,人们在堤岸外面筑出一段形状类似鱼翅的分水堤,俗称鱼翅。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如果不是因为天黑,老庚真想当天晚上就去看看。
老庚出了古城,到了城南的江边,看见江上鹭鸶飞来飞去。他沿着滨江路一直往西走,路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临水的那一边,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鱼竿,像一只只贪婪的手,伸向江面。老庚远远地望见哥哥在最远的那根鱼竿附近坐着,白白胖胖的,很显眼。
一艘游船轰隆隆地从江心开过去,船尾拖着一条污水带,就像是犁头从枯了很久的水塘里划过,把下面的淤泥翻了上来。老庚被吓了一跳,朝着江面骂了一句。
一只鹭鸶惊恐地从老庚眼前飞过,眨眼间就在不远处展开一对大翅膀狠命地挣扎,而插在岸边的一根鱼竿也随之剧烈地摇晃起来。老庚飞快地跑到那根鱼竿旁边,发现鹭鸶的腿被鱼线缠上了,而且越挣扎,鱼线缠得越紧。老庚蹲下来,去帮鹭鸶解开鱼线,可鹭鸶显然不理解老庚的好心,拼命拍动翅膀,还来啄他。老庚呵呵笑着。鹭鸶拼命地挣扎,老庚的手被啄出血了。
鹭鸶终于飞走了,老庚直起腰来,发现哥哥跑了过来。“要你多事!我钓不到鱼,钓只鸟回去也可以给你嫂子交差呀。”哥哥拾起鱼竿抱怨着。老庚看到哥哥愤愤不平的样子,不敢再出声了。
老庚继续往城西走,他远远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施工。近了,老庚发现他们正在拆鱼翅的石条!
老庚的脑袋“嗡”地一声,他冲上去拉住一个撬石条的人,大声问:“你们在干啥?”撬石条的人把老庚拨拉到一边,老庚又扑上去,趴在石条的上面,整个人写成一个“大”字。几个工人过来把老庚抬起扔到路边。老庚呜呜地哭了。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过来说:“你哭什么哭?”老庚说:“这是明朝的东西啊!”“你懂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走远些,不要影响我们建娱乐城。”工头模样的人说,还小声骂着,“你这个疯子!”
老庚呆呆地坐在岸边,看那些人说说笑笑地拆着鱼翅。
太阳落山,撬石条的人终于收工了,江边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江面上有几只鹭鸶在快乐地飞翔着。老庚站起来,回身去看古城,突然觉得,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古城,一边跑,一边找,一边叫“鹭鸶,鹭鸶……”
一个行人想弄明白老庚在找什么,就问:“你在找什么?”
老庚突然说了一句:“你能看见鹭鸶的腿吗?”
(取材于何晓的同名小说,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老庚要去看“鱼翅”,但“鱼翅”究竟是什么,在后文才通过插叙解释,让读者由疑惑到豁然,增加了阅读趣味。 |
B.作者将背着手的老庚比喻成“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形象地写出了他高高瘦瘦的外形特征,暗示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
C.文中老庚的哥哥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对待鹭鸶的态度上,都和老庚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衬托老庚的作用。 |
D.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介绍古代水利建设的电视节目,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除鱼翅。 |
E.小说写了鹭鸶被鱼线缠住和鱼翅被强行拆除两个主要情节,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解释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联系全文,请简析小说第2段写石犀牛有什么作用?
文中工头模样的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又名瑶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
古琴一般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古琴琴身依照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等。古琴的形制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表示音位的十三徽①,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符合天圆地方之说。在中国古代的诸多乐器中,大概没有什么乐器像古琴这样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文化寓意。
古琴乐没有二胡的如泣如诉,不如古筝的响亮欢快,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古琴音色明净,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古琴的音色分三种,即泛音、散音、按音。泛音玲珑剔透,像天一样空灵清越;散音浑厚如钟,像大地一样坚实厚重;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宏亮,像人一样丰富多变。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与“人籁”,讲求天地人和,认为“天籁”最高最美。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认为道的境界就是天的境界,天的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古琴乐追求高逸、深远的意境,代表着天地间永恒绝对的大美。古琴的演奏技法也融入了道家所讲求的清虚自然。古琴演奏以右手弹拨,以左手按弦取音。左手在演奏技法上比右手更加多样,如吟、揉、绰、注、进、退等。多种手法的应用使古琴的音色,似虚似实,似有似无,余音绵长不绝。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谈抚琴之道有一段话: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②,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可见古琴演奏是十分讲究的,正是遵循这些近于苛刻的要求,才易于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取材于陈业秀《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注释:①徽:亦作晖。古琴定为十三音,每音在琴面左侧饰以金玉或螺蛤的圆点为标记,谓之徽。②鹤氅,深衣:古代两种服饰。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琴位居文人“四事”之首,是因为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
B.历史上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后世便都以桐木做古琴面板。 |
C.古琴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分别体现了“天地人”的不同特点。 |
D.古琴演奏以右手弹拨,左手按弦取音,因为演奏时左手比右手灵活。 |
根据文意,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古琴艺术蕴涵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古琴的形制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古琴的音色体现出道家①的思想,古琴乐所追求的意境体现出道家推崇的②,古琴的演奏技法融入了道家讲求的清虚自然,古琴弹奏十分讲究,体现出道家所追求的③的境界。 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林黛玉给贾宝玉谈抚琴之道的一段话,说说古人弹琴都有哪些讲究。请分条概括,每一条不超过7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