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图画到“念念有词”
吕叔湘
①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②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的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例如画在什么地方,是谁画的,画给谁看的,等等。这种图画一般都比较复杂,这里设想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画一个井,里边画三只兔子。如果是一个猎人画在一棵树上的,就可能是表示附近的陷阱里有三只兔子,要后边来的伙伴处理。如果是画在居住的洞壁上的,就可能表示猎人们的愿望,这种画有法术的作用,那里边的三只兔子就不是确实数目而只是许多兔子的意思。
③图画发展成为文字,就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比如光画一个井,再画三个直道儿或横道儿,再画一个兔子,代表“阱三兔”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三个道儿画在井的前边,就变成三个陷阱里都有兔子的意思了。(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比如画一只右手代表“有”,把它画在井的后边,就成为“阱有三兔”。这种文字是基本上象形的文字,但是可以念,也就是说,已经跟语言挂上钩,成为语言的视觉形式了。
④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以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汉字形体变化的历史来看,甲骨文最富于象形的味道,小篆已经不太像,隶书、楷书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从本质上看,象形文字和表意画有原则上的区别,而象形文字和后来的笔画化的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⑤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上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相联系;表示抽象意思的字,笔画化了的字,就更加离不开字音了。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哪怕是象形成分最多的文字。假如一个人的语言里的“有”和“右”不同音,他就不懂一只手夹在一个井和三只兔子中间是什么意思。
⑥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将来再谈。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文字。
⑦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粗通文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哪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选自《语文漫谈》,有删节)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关于图画、文字、语言三者关系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人类历史来看,语言先于文字而存在,至今仍有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
B.图画是文字的起源,只要有具体环境帮助理解,图画即可发展成为文字。
C.图画变成文字后,从最象形的字到表示抽象意思的字,都离不开字音。
D.图画与语言相对独立,两者相互融合之后,图画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字。

E.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但也存在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的文字。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画一个井,里边画三只兔子。这幅画在不同环境中的理解大致相同。
B.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这是因为彼此文字的起源图画不同。
C.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不损害原来的意思。
D.一般人看书必定要“念念有词”,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从全文看,图画要经历哪些变化和过程,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字?
阿拉伯数字“l,2,3……”在各种语言里通用,但“l,2,3”在汉语中需要读成“一,二,三”,在英语中需要读成“one,two,three”,这样才能被说各自语言的人所理解。请结合文章观点分析这些数字是否能超脱语言而存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这封信是三星期以前写的。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
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于是他们就帮着她搬了。他们把那些成束的干草堆到房子的茅顶那样高,结果他们做成了一间四面都围着草墙的寝室,又暖又香,他们可以很舒服地在那里睡。吃夜饭的时候,他们中间的一个瞧见蛮子大妈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因此竟担忧了。
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的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响亮而长短不齐。
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地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
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做蛮子大妈。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小说中的蛮子大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前半部分写蛮子大妈和四个德国兵友好相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蛮子大妈在决定烧死四个德国士兵后还留下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并托人通知他们的家人,有人认为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像一群饿狼扑向中国。张伯苓不禁自问:国家积弱到这种地步,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以这样的官兵对阵外敌,怎能不一败涂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眼里射出坚毅的光,他斩钉截铁地说:“海军救不了中国!”经过新地思索,张伯苓得出这样地结论:“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欲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1904年张伯苓和严修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在天津创办南开中学。后来这所中学越办越好,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赤诚的爱国之心,使张伯苓暗下决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投身教育事业之后,张伯苓便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南开学校。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出于复兴中华爱国心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第二南开女中,又在重庆创办了南开中学,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起教育家丰碑,社会各界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使得张伯苓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账目完全公开化。
尽管他为多所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也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车厢。在市内开会时,张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住最便宜的旅店,乃至出门必带臭虫药,那是由于他下榻的简陋馆舍臭虫多之故。
而他和严修在20年代共同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指出,“允公,是大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 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他又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
张伯苓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却被婉拒参加南开的校庆典礼。1950年10月16日晚,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找到张伯苓的三子谈话,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去参加第二天的校庆。转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张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开中学。三子张锡祚说:“外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立即脱下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张伯苓为此内心痛苦极了,但外表依旧保持着镇定,一点儿也看不出颓唐的样子,在家中依旧谈笑风生。
1951年2月17日,那天天气特别寒冷。晚饭后,卢开瑗(南开校友,卢木斋之子)来拜访张伯苓,说是听到小道消息,中央决定任命张伯苓为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听后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劳了。所以卢临走时,他坚持要送卢下楼到大门口。儿媳瞿安贵觉得天气太冷,就送一杯热茶给张伯苓,只见老人口歪眼斜,已经不能言语。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是脑溢血。黄钰生(张伯苓的学生)执笔写了一份遗嘱,坐在张伯苓的床边,逐字逐句念给他听。张伯苓边听边点头,全篇念完的时候,他竖起右手大拇指,想说“好”,但已经发不出声音了。
相关链接:遗嘱部分内容
“余致力于教育事业垂五十年。凡余所致力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而力有未逮者,今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见诸实施。”
“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众将在人民政府之下日益发达。”
“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的政府。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高瞻远瞩之政策。凡我同学,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九泉以待之。”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伯苓脱离海军,开始办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看到列强入侵,国家积弱,海军无能,只有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B.张伯苓宴请了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激励队员要团结一致、顽强奋战、坚韧不拔,并把它们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
C.由于张伯苓办学的赤诚,社会各界纷纷慷慨相助。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始终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
D.被拒参加南开校庆时故作镇静,在家依旧谈笑风生,是为了让家人和朋友放心。实际上,张伯苓内心对此非常不满。

E.张伯苓直至临死之前,都在关心着南开的发展。他坚信,在人民政府之下,南开必将有“无限光明前景”。
张伯苓救国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作为南开的“不倒翁”,张伯苓的品质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结合材料,谈谈南开精神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腊八雪
刘兆林
北方,尤其我们东北,腊月的雪,可不是仙女下凡那样温柔绵软地飘飘而落,而像天庭管理人间道路防滑的神漫天撒下的粗瓷粉,沙沙一坠地就瓷实得踩不出脚窝儿了。
二乐和我,就在撒了一夜白瓷粉的大街上,他前我后地走着,瓷粉雪在我们脚下嘎吱嘎吱直响。二乐是老伴领回家的一条被遗弃的小黄狗。退休后,他成了我晨练的好伙伴,像今天这样的天气,他都准时跳上床,拱我头,扒我眼,催我起床。
天气预报说今天气温降至零下30度,二乐却蹭蹭跑出院子,一出门就在垃圾箱前发现一块带不少肉丝的骨头,上前舔了几口,迅速叼在嘴上。我忙呵斥道:“二乐!再像流浪狗拣脏东西吃,不要你了!”他急忙摇起了尾巴,用乞求的眼光看我。我不由得想到摇尾乞怜这个词,大声吼他:“狗二乐不听话,不要你啦!”并且愤怒跺脚。他一反常态,尾巴摇得更欢了,而且已调转了头,决心要跑,我不由得抬脚踢了他一下。他被踢后,骨头是扔了,但眼里顿时无神,放倒了最令人赞美最让自己骄傲的长尾巴,拖着,跟到我后头。养狗后我才懂得,尾巴是狗们尊严的旗帜,在主人踢打下收起尾巴的狗是很可怜的。
走到一家小食铺前,见门上贴着一张有趣的广告:一年一度腊八寒,喝碗黏粥保平安。我心血来潮,决定买两碗腊八粥,这广告语让我想起童年在故乡喝腊八粥逗狗玩的往事。我弯腰摸了摸二乐的头,命令他先在屋外一撮大冰溜子旁边儿等着。
买完腊八粥出来,二乐却不见了!我四处撒目,大喊二乐名字,没有回音。也许二乐耐不住冷,先回家了,我便拎了腊八粥返回家去。
二乐没回家!我急忙跑下楼,赶紧去找。我又回到饭馆门边的大冰溜子前仔细查看,顺着一行狗脚印找到垃圾箱处,脚印拐了几个弯儿,进了附近供暖锅炉房大院。
那是很大一个有围墙的院子,一根高耸入云的红砖烟筒,被北风吹斜了,冻得在风中打抖。烟筒下面是一座煤堆,山一样被瓷粉雪紧紧包裹着,变成高高的雪山。
莫非二乐钻进锅炉房取暖了?我进锅炉房转了两圈,没发现什么迹象。从后门寻出去,一眼瞥见小脚印蜿蜒上了山顶。我有点害怕,童年时家里的一只小狗就是腊月的一个夜里冻死在外屋的水缸旁边。
顾不得别的了,我跟头把式爬上山顶,鞋里灌进了雪,双手也扑进雪里好几次,十指僵僵的,攥不回弯儿来。正好见身边有半张被雪压住的报纸,我打着冷战弯腰拽起那半张报纸,本想揉搓一下塞进鞋踝的,却见一行《解放军报》文艺副刊字样在我眼前一跳,一片铅字火把般照亮我的眼睛:
翻过雪山的红军队伍,行军途中又遇了风雪。一位骑马赶上来的首长发现雪地躺倒一个战士,见那战士穿着单衣,已经冻僵了,不由得怒吼:“把他们后勤部长叫来,问他干什么吃的,我要撤他的职!”
被叫来的人看了看冻僵的战士,诺诺说:“他……就是……后勤部长……”牵马的首长怔在那里,慢慢脱下帽子……
忽然,一阵细弱的呻吟声被风从稻草那儿刮来,扯耳细听,正是二乐的呻吟声。
我头一回听见二乐的哭声。只见他在草堆边四腿抽筋,边哭边踡着身子舔草下的什么东西。身上的羽绒小袄不知怎么扯下来,在他舔着的东西上盖着。
二乐见是我,发出更重的呜呜声,身子却动弹不得。我伸手抱他,他咬住我衣袖往羽绒小袄上拽。我不顾一切解开棉衣,贴胸把二乐塞进怀里,一股奇寒立刻使我抖了几下。我用力抱紧二乐抵住抖动,二乐竟使劲挣扎,见我还不放开,便张嘴咬我。
我忽然醒悟,二乐有事。我放下二乐,看他叼开自己的小袄,又拱开稻草。天啊,稻草下躺着一条冻僵的小黑狗。再一看,小黑狗嘴边正放着一块骨头,就是二乐在垃圾箱边捡的那块。骨头边上还有一只奄奄一息的狗崽儿,毛色黄中透黑。
我恍然大悟。
但是,小黑狗已僵硬了。四腿还在抽筋的二乐,舔着小黑的鼻子,眼有泪水在溢。我从没听谁说过,狗会流泪,也从没见过狗眼会这般无助哀伤。
我心口忽然很疼,被三只狗共同咬疼似的,抱起二乐和狗崽,冲小黑说,是我家害了你们啊!
(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用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收起尾巴的狗是很可怜的”“(二乐)没回家”“(二乐)有事”,这几处表现了“我”对“二乐”的理解和牵挂、喜爱和赞美。
B.小说中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二乐,可见“我”和二乐有深厚的感情,“二乐”对我来说已是一个不能少的伙伴,是家庭成员之一。
C.小说善于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形象,如写二乐的眼神:祈求、顿时无神、无助哀伤的眼神……这些凸显二乐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处的“我”的自责,突出表现了二乐的悲剧给“我”带来的巨大的愧疚和震撼,也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呼唤与赞美之情。

E.小说情节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文末二乐照顾妻儿这一情节,照应了前文“二乐一反常态”,“调转了头,决心要跑”这一伏笔。
小说以“腊八雪”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二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后勤部长冻僵”这一情节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斗”指争斗,战斗。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的贪取。
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第二,“正名”,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第三,提倡君子之争。在竞争、竞岗、竞职时,尊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如何戒“得”?第一,不受不义之货财。第二,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官员拒贪自主性的提高。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以利为利”,就是说为官的目的是唯利是图。第二重境界是“以义为利”,就是说为官者确实有为己谋福的目的,但他是通过行善举,为百姓服务而达到自己利益。第三重境界是“以义为义”,即纯粹为行善而行善的境界,纯粹为百姓服务而为官,惟其如此才能心安。
“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官员唯有涵养自己的拘束性道德,提高面对色、斗、得的道德持守能力,方能获得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的幸福。尤其是在今天,官员内心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应该成为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正因此,“君子三戒”及与此相关的道德修养应该成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启示》节选)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主张戒色、戒斗、戒得,也从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和从血气特点不同揭示三戒思想的依据。
B.孔子所谈三戒思想既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意义重大,又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以及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C.“君子三戒”针对人性的通常弱点而论,其中的人性好色重要一层意思指人们对女性美色的喜好,即人们厚于女性美色。
D.“得”主要指贪得。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表现为对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未得对象的贪取。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谈“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而是显出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
B.人们要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就要对好色、好斗、贪得有所戒惧,就需要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
C.“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掣矩之道、正名、君子之争、以义为义等。
D.借鉴君子之争戒官员之斗,是指在职场竞争中,尊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谈的“君子三戒”,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提升,既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又关注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B.“正名”之法有利于戒官员之斗,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
C.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来戒“得”,意在否定唯利是图,而培养“以义为利”之风,进而崇尚“以义为义”的最高境界。
D.“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官员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是今天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