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从京城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京国:指长安。“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 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试从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请谈谈表达效果。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
庆清朝慢·踏青①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òu dìng):喻指杂凑堆砌。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人名)之意。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 ,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
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小题。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本诗的题材是。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
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从体裁角度看,两首诗都属于。
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陶者是底层社会的劳动者,其生活贫苦以至于屋无瓦片。 |
B.“鳞鳞”二字既是写大厦之多,同时写出剥削者比比皆是。 |
C.“尽被占”写出了蜜蜂享受尽无限风光和采花酿蜜的自由。 |
D.“为谁辛苦为谁甜”无疑而问,以反诘语气抒发强烈情感。 |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又各具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古诗词鉴赏,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本词没有题目,请你拟一标题“□□”。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冷”。
C “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雁的孤独。
D “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
观梅有感
(元)刘因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②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注】①刘因是元初诗人,元世祖称之为“不召之臣”,此诗写于元灭南宋之时。②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才德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此心元不为梅花”,作者心里挂念的不是梅花,那么他挂念的是什么?
答:请指出诗中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