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心去看戏,为的是享受,享受视听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话剧和电影,侧重于揭示惊心动魄或血淋淋的人间悲欢,传统戏曲可说是追求唯美的结晶。更由于原先道具之简陋,戏曲的情节展现便全部依凭演员自身的表演,这客观条件的局限却促进了演员技艺的丰富、多样、细腻、深入。一条马鞭引来千军万马,一把折扇传递喜怒哀乐,这不是生活的符号化,而是从具象进入抽象领域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②惟有发展,才有发扬,这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的共同问题,也是大难题。于是都在努力改进,也作了不少失败的探索。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堆砌那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没了演员的全部表现效果。须知:道具破坏了角色的形和色,而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杂质,就像一幅毋须渲染天地的传统人物画杰作。周信芳追韩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翘起一条腿,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今背景画成凌乱的山野,或开满了红花之类的蹩足景致,令观众看不见那一条千钧之重的表情的腿。有时在电视荧屏中正在欣赏游园惊梦之类的精彩表演时,前景却忽然移来花木树叶,挡住了移步换形的演员形象。无疑,这种环境的“加工”,说明了对戏曲艺术的一窍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张创新的,必须深入了解了旧才能创新,背景未必不能改,但首先须掌握背景与剧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紧锣密鼓的剧目背景上可点染隐隐的块、点抽象纹样,大珠小珠落玉盘;凄凄切切的剧目背景上可用悠悠线条扩展音韵。
③由于戏曲的特点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创作新剧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这确实是一项严要求、高水平的创造。单从戏曲表达内心活动的方式看,如以摇甩胡须的舞蹈动作表达内心烦躁或激愤,生活的具象已被提炼进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形式,因为,倒是在抽象的大范畴里,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才彼此易于接近协调。这是个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解决的,样板戏硬邦邦攻入京剧,不是以牺牲京剧的半壁江山为代价的吗?
作者以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为例,说明对传统戏曲探索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限30字内作答)

 
 
 
 
 
 
 
 
 
 
 
 
 
 
 
 
 
 
 
 
 
 
 
 
 
 
 
 
 
 

作者认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哪三个方面的要求?(每点限15字内回答)
答:①

 
 
 
 
 
 
 
 
 
 
 
 
 
 
 


 
 
 
 
 
 
 
 
 
 
 
 
 
 
 


 
 
 
 
 
 
 
 
 
 
 
 
 
 
 

通读全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作者所阐述的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每点限20字内回答)
答:①

 
 
 
 
 
 
 
 
 
 
 
 
 
 
 
 
 
 
 
 


 
 
 
 
 
 
 
 
 
 
 
 
 
 
 
 
 
 
 
 

 

 
 
 
 
 
 
 
 
 
 
 
 
 
 
 
 
 
 
 
 


 
 
 
 
 
 
 
 
 
 
 
 
 
 
 
 
 
 
 
 

下列各项不符合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两项是(  )

A.摇一把撸就算是船行水土。
B.举袖掩面传递害羞哭泣之状。
C.鸟语花香、林木葱茏透露春之气息。
D.捋须托腮以示思考之神态。

E. 长路漫漫,风尘滚滚以示旅途之艰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爱的牺牲
欧•亨利
(1)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2)乔•拉雷毕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德丽雅把六音阶之类的玩意儿搞得出色。
(3)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4)拉雷毕夫妇租了一间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壁挤拢来,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可是假若家庭不幸福,随它怎么宽敞——你从金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到头还是枉然。
(5)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应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
(6)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7)“乔,”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去学习了。别皱眉头啦,亲爱的。”
(8)“你倒不错,德丽,”乔说,“可是我怎么办呢?你认为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
(9)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乔,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10)“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
(11)“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12)“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丁克尔答应我在他的橱窗里挂上两张。如果碰上一个有钱的傻瓜,可能卖掉一张。”
(13)“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
(14)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桌子上。接着,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
(15)“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
(16)“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三十三块钱!今晚我们买牡蛎吃。”
(17)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
(18)“这是怎么搞的?”乔问道。德丽雅笑了,可是笑得并不十分快活。
(19)“克蕾门蒂娜,”她解释说,“上了课之后一定要吃奶酪面包。她浇奶酪的时候泼翻了许多,滚烫的,溅在手腕上。”
(20)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
(21)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但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22)“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今天下午,那家洗衣作坊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你不会生我的气吧,乔?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许不可能把你的画卖给那个庇奥利亚来的人。”
(23)“他不是从庇奥利亚来的。”乔慢慢吞吞地说,“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24)“那你并没有……”
(25)“我的庇奥利亚来的主顾,”乔说,“和你的克蕾门蒂娜都是同一艺术的产物——只是你不会管那门艺术叫做绘画或音乐罢了。”
(26)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节)
请理解小说第(25)段中加点词语“同一艺术”在文中的含意。
小说围绕“爱的牺牲”展开,请分条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
小说中划线的“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这句话,在全篇结构上有何作用。
欧•亨利的小说擅长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沉甸甸的故事,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表达效果。请以小说第(14)段为例,简要赏析这一语言特色。
小说题目为“爱的牺牲”,有评论者认为该改为“艺术的牺牲”,你同意哪种意见?请联系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举例予以探讨。

课外语段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殖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中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啊!
本文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引用了一些诗句,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
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想北平(节选)
想北平
老舍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请用自己的话写出第一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
第二段开头写“我真爱北平”,为什么接着写“我”怎样“爱我的母亲”。
作者在文中反复说“我说不出”“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面朝高粱
欧阳杏蓬
⑴第一次见到高粱并留下印象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敢一个人离开家门的孩子。那是一个六月的晌午,阳光一动不动,像凝集在湘南的土地上。村后面的山静默无语,像个奔跑累了,耷拉了脑袋的孩子。四姑带着我出门,四姑手里拿一支扦担,一把小割禾刀。割禾刀割了无数薯藤,皮面上粘了薯藤的浆液,同时也被掩埋了光芒。我要拿割禾刀,它的样子长得像一弯月亮。四姑不肯给我,右手牵了我,左手握了割禾刀,胳膊窝里夹了扦担。门前的路是土路,路中央有不规则形状的石头,路两边是没有骨头的青草。路面被太阳晒得烫脚底板,我们就踩在青草上,向西走去。在青草上走,脚底板像爬满了蚂蚁,痒痒地,又酥酥地。
⑵西边是村里的自留地,大家随意种自己喜欢的庄稼。
⑶自留地边缘,种的都是高粱。
⑷六月的高粱垂了头,吊着一把紫红的穗子。我对那穗子没感觉。我只想四姑挥动一下割禾刀,帮我劈倒一棵高粱杆,帮我削净,让我拿来当甘蔗啃。村里的孩子都喜欢拣肥壮的高粱杆当甘蔗来啃。那淡淡的甜味,满足孩子对糖的向往。四姑答应我到了自家的地头,帮我掘一个大红薯。我有意见,但无效,只得跟在四姑后面走。走到一个沟坡上,四姑说:快看,天鹅。在淡青的野草上,我看见了一只灰鹅蹲在那里,有很长很长的脖子,样子十分优雅。四姑弯腰找石头,可周围只有土坷垃。天鹅也似乎反应了过来,长长的叫了一声,然后很自在地飞向了山影。四姑说:你怎么不打?我还仰着脖子在看着天鹅飞,它那么硕大,却能轻盈地飞。后来,过了很久,我才知道,我们那里的天鹅,书上的名字叫大雁。我爸爸也叫它雁鹅。它栖息在高粱地边的草坡上,像一个绅士。
⑸地里的高粱长得比我高。
⑹高粱也长得比我细。
⑺高粱的脚叶已经干枯,叶尖垂在地上,把整个叶片定格了。高粱杆正在由青色向黄色过渡,用手指使劲掐,也掐不出一条印子来。高粱穗向我垂着,无语无声。远处像一幅模糊的油画,四周很安静,所有的高粱都笔直地站着。薯藤瘫在地上,奄奄一息。庄稼地下面的禾田像一堆新煤,泛着淡淡地青色。四姑在割薯藤,偶尔有蚂蚱从她脚边弹射出来,落在高粱叶上无处寻。我要蚂蚱,四姑很快就能帮我揪住一只,然后交给我。蚂蚱有两条锯齿腿,刮在手上生疼,我弄下一只来,便放了蚂蚱,专玩它的腿。四姑说:你捏死它,不捏死它,它会回来复仇的。可摇遍了高粱杆,也没找到那只缺胳膊少腿的蚂蚱。那时候,我就开始提防蚂蚱。在经过每一棵高粱的时候,都担心有蚂蚱飞出来咬我。然而没过几年,蚂蚱日渐稀疏,就是专门寻找,也是难觅其踪了。
⑻高粱仍在,雁鹅再也没有出现在家乡的天空上。
⑼高粱仍在,我已经没有了啃高粱杆的欲望。
⑽种高粱不再是为了备饥荒,而纯粹是为了喂猪。
⑾或者纯粹是为了高粱毛。
⑿砍高粱的时候,父亲要先磨刀,割草刀。磨亮了,用手指试过刀锋,然后才带着扦担出门。到了地头,撇了扦担,一手握刀,一手揪住高粱穗,挥手就是一刀,刀刀利索。高粱穗还带着两尺多长的高粱杆,砍一棵,高粱穗下来,就放在高粱脚边。放眼看去,可以看到高粱杆顶端十分干净锋利的斜面。高粱穗被劈下之后,剩下的植株会慢慢干枯。九月之后,农闲了,人们拿了锄头来,一棵一棵连根刨出,让太阳晒几个日子,然后敲掉根上的泥,拣起来,扎成一捆一捆,担回来做烤酒的燃料。高粱米被人们从穗子里抽出来后,穗子形同刷子,我们那里的人叫“高粱毛”,人们在寒冬腊月的闲空里,就将那些高粱刷子扎成扫帚,搁在门后面,成了农家一年四季常用的扫地工具。
⒀猪吃了高粱米长膘,直接体现了高粱米最大的经济价值。
⒁而在某夜,我举手剁向喂猪的薯藤的时候,左手中指感到了一丝丝凉意。凑到油灯光下,只看到饱满的中指指腹被削平了,一片惨白。我把中指指肚削了去。过了一会儿,血涌出来。我告诉父亲,父亲看了看,带我去诊所。出了门,可以看到满天繁星。在穿过高粱地的时候,可以听到高粱长长的叶片相互缠绕摩擦出来的悉悉声,使得大地似乎更为寂廖。侧头一看,星光下犹如站了无数个人,在飘来挪去,在呼喊,又像在低吟。我想起了四姑,想起了天鹅,想起了无知却有趣的童年。四姑已经离开,跟另外一个村的男人成家,像一棵高粱一样守在土地上,不好不坏地过着日子。
⒂面对黑夜,我像一只成长的蚂蚱。我握着自己的伤指,像一只断腿的蚂蚱一样,心里充满呼喊的声音。不是因为痛,是因为我的青春正像一棵高粱成长。面对高粱,我看见了自己鹿一样的心灵,在慌乱的寻找着什么。
请概括出作者笔下高粱的特点。

在第五段中,四姑和我对待天鹅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在穿过高粱地的时候,可以听到高粱长长的叶片相互缠绕摩擦出来的悉悉声,使得大地似乎更为寂廖。侧头一看,星光下犹如站了无数个人,在飘来挪去,在呼喊,又像在低吟。

文章为什么以“面朝高粱”为标题?

请结合最后一段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