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音乐神童与少年作曲家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正在对重庆进行狂轰烂炸的时候,一个新生命降临了,这是1940年8月22日。婴儿的父亲叫施复亮,母亲叫钟复光。孩子又正好出生在重庆的南山脚下。因此父母决定为孩子起名叫施光南。
钟复光在重庆任中兴信托公司子弟学校校长时,四岁的光南便跟着进学校上小学。
他机灵,聪明,极有音乐天赋。
三年级时,他跟着妈妈去参加当时的进步组织妇女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举办的一次儿童歌咏比赛。“你也来唱支歌,好吗?”知道小光南有音乐天才的学校教导主任对小光南说。
“好的。”五岁的光南爽快地答应了。
小光南沉思了一会儿,大胆熟练地唱出了一首他自己编写的儿歌:“花儿小,花儿好,花儿好美丽;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鸟儿叫了……”
“不好,不好。”小光南唱了一半,停住了,“‘了’字太多了……”他即兴进行了修改:“春天来了,桃花开开,黄莺在树上叫。”
“完了吗?”妈妈问。
“还有。”儿子回答,“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大家都快活……”
小光南居然获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一只漂亮的小木马。
五岁的光南十分喜爱这只小木马,天天晚上抱着它睡觉。他做起梦来……他坐着长出翅膀的小木马起飞了……
解放了。他骑着那只会飞的“小木马”,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他独自一个人跑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去,毛遂自荐,请求扮演“三毛”的角色;他开始自己编写“小说”,还自己为“小说”画插图……
施光南在北京圆明园旧址的北京第101中学读书。学生会发现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便把一个油印的学生歌刊《圆明园歌声》交给他负责编辑出版。这个歌刊上时常刊登一些在社会上听不到的不知名的“中外歌曲新作”。例如:
《翻身之歌》(哈萨克民歌),巴哈尔、李斌丞译词;孙兰记谱。
《西北风》(维吾尔民歌),哈克拉曲。
《孤独的手风琴》(苏联歌曲),伊萨柯夫斯基词;聂尔洛夫斯基曲。
《草原的鸭》(摩尔达维亚民歌),阿查多力亚曲,等等。
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十分喜爱而且到处传唱的这些中外民歌新作的作者“伊凡诺夫”、“扎西•旺堆”等许多名字,竟会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施光南的化名。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春日的温馨令人迷醉。施光南意外地在一张报纸的广告栏上又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作品晚会在某某剧场举行。节目单上有一首歌曲《懒惰的冬尼亚》的曲作者,正是施光南的化名。
“当一个穿绿背带裙的小姑娘从幕后走出来,演唱我的那支歌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在哪里了。我好像和歌声一起飞起来了,飘远了……”他后来激动地回忆道,“这支歌曲和我在青岛听到那支曲子都是我的作品公开为社会接受、承认和肯定的开始。我更相信自己的音乐创作才华了……那些日子以后,我好长时间一直处于极端兴奋,甚至处在有些儿忘乎所以的心态之中……”
中央音乐学院当时设在天津市。当年在北京的招生考场设在什刹海边的一处清代留下的庞大华丽的古建筑庭院——恭王府(今天的中国音乐学院)。
主考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江定仙。
因为光南的钢琴基础太差,而且其他的音乐艺术的系统教育也基本上是个空白;有的只是自己揣摩,凭借天赋和勤奋练出来的本领。因此,在正规课程的考试面前,他几乎是一筹莫展了……和声课和视唱练耳课的考试成绩,实在叫光南自己脸红,基本上交了“白卷”。只有基本乐理一课,考得还算像样些。他的直感告诉他,他已经在“落榜”之列了。
但他能自谱乐曲,演唱京剧、川剧、越剧等七八种戏曲,又让主考官十分赞赏,这为他赢得了机会!
榜上无名那是“铁板钉钉子”——硬碰硬的事了。公布的名单上,果然没有施光南。施光南闷闷不乐地窝在家里,他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他不知怎么办?
“先准备考普通大学吧。”父母不时安慰道。
“可我爱的只是音乐呀!”儿子眼眶里噙满泪水。
“等以后再找机会吧。”
过了几天,喜从天降。施光南突然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发来的一封信。
施光南同学:
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到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意见如何?
江定仙
ⅩⅩ年Ⅹ月Ⅹ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天有眼,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施光南来到天津,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其后又顺利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七年的心血汗水,为他后来的人生事业铺设了一条通往辉煌的音乐艺术殿堂的闪光大道……
(《人生断裂层――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傅溪鹏,有删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A.施光南的名字是三部分的集合体,父亲之“施”,母亲之“光”,出生地重庆“南”山脚下。 |
B.施光南喜欢小木马的原因有二:这是他五岁时儿童哥咏比赛二等奖的奖品;这只小木马做工十分精致,给人以“飞”的感觉。 |
C.施光南观看了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作品晚会,他作曲的《懒惰的冬尼亚》是晚会的表演节目之一,这让他十分兴奋。 |
D.中央音乐学院招生考试时,因为他能自谱音乐,又会演唱七八种戏曲,所以公布的录取名单上没有他,但是爱惜人才的江定仙私下把他录取到了中央音乐学院。 |
E.施光南在上中央音乐学院之前,没有接受音乐艺术的系统教育,有的只是自己揣摩,凭借天赋和勤奋练出来的本领。儿童时期的施光南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试简述之。(6分)
中学时期让施光南相信自己音乐才华的事件有哪些?(6分)
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的人最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请结合材料探究一下从招考到录取的历程,说说他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廊
李广田
“买画去么?”
“买画去。”
“看画去,去么?”
“去,看画去。”
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是交换着多少欢喜的。年梢岁末,再过几天就是除日了,大小户人家,都按了当地的习惯把家里扫除一遍,屋里的蜘蛛网,烂草芥,门后边积了一年的扫地土,都运到各自门口的街道上去了。如果这几天内你走过这个村子,你一定可以看见家家门口都有一堆黑垃圾。这样一扫,各屋里都显得空落落的了,尤其是那些老人的卧房里,他们便趁着市集的一天去买些年画,说是要补补墙,闲着时看画也很好玩。
那画廓就位在市集的中间。说是“画廊”。其实,哪里是什么画廊,也不过村里的一座老庙宇。因为庙里面神位太多的缘故,也不知谁个是宾,谁个是主,这大概也是乡下人省事的一种办法,把应该供奉的诸神都聚在一处了。然而这儿有“当庄土地”的一个位子该是无疑的,因为每逢人家有新死人时,便必须到这里来烧些纸钱,照例作那些“接引”“送路”等仪式,于是这座庙里就常有些闹鬼的传闻。多少年前,这座庙也许非常富丽。据老年人谈,说是多少年前的多少年前,这庙里住过一条大蛇,雷雨天出现,为行路人所见,尾巴在最后一层殿里藏着,中间把身子搭在第二殿,又第三殿,一直伸出大门来,把头探在庙前一个深潭里取饮─—那个深潭现在变成一个浅浅的饮马池了。─—而每两院之间,都有三方丈的院子,每个院子里还有十几棵三五抱的松柏树,现在呢,当然那样的大蛇已无处藏身,殿宇也只变成围了一周短垣的三间土屋了。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神的事情似乎不大关心,这地方也就更变得荒废,连仅存的三间土屋也日渐颓败,说不定,在连绵淫雨天里就会倾倒了下来,颇有神鬼不得安身之虞,院里的草,还时有牛羊去牧放,屋顶上则荒草三尺,一任其冬枯夏长。门虽设而常关,低垣断处,便是方便之门,不论人畜,要进去亦不过举足之劳耳。平常有市集的日子,这庙前非常热闹,庙里却依然冷静。多少人整年地不到这里来。只有到将近新年的时候,这座古庙才被惊动一下。自然,门是开着的了,里边外边,都由人打扫一遍,庙门上,照例有人来贴几条黄纸对联,如“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之类,却似乎每年都借用了来作为这里的写照,然而这个也就最合适不过了,又破烂,又新鲜,每到市集的日子,里边就挂满了年画,买画的人固然来,看画的人也来。既不买,也不看,随便蹭了进来的也很多,庙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
画呢,自然都很合乡下人的脾味,他们在那里拣着,挑着,在那里讲图画中故事,又在那里细琢细磨地讲价钱。小孩子,穿了红红绿绿的衣服,仰着脸看得出神,从这一张看到那一张,他们对于《有余图》或《莲生九子》之类的特别喜欢。老年人呢,都衔了长烟管,天气很冷了,他们像每人擎了一个小小手炉似的吸着,暖着,烟斗里冒着缕缕的青烟。他们总爱买些《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或《仙人对棋》之类。一面看着也许有一个老者在那里讲起来了,说古时候有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人,因贪看两个老人在石凳上下棋,竟把打柴回家的事完全忘了,从山上回来时,无论如何再也寻不见来路,人世间几易春秋,树叶子已经黄过几十次又绿过几十次了。讲完了,指着壁上的画,叹息着。也有人在那里讲论戏文,因为大多数画是画了剧中情节,那讲着的人自然是一个爱剧又懂剧的,不知不觉间你会听到他哼哼着唱起剧文来,再没有比这个更能给人以和平之感的了,是的,和平之感,你会听到好些人在那里低低地哼着,人们在那里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事情。就这样,从太阳高升时起,一直到日头打斜时止,不断地有赶集人到这座破庙来,从这里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
“老伯伯,买了年画来?”
“是啊,你没买?─一补补空墙,闲时候看画也很好玩呢。”
“《五谷丰登》几文钱?”
“要价四百四,还价二百就卖了。”
在归途中,常听到负了两肩年货的赶集人这样问答。
(选自《画廊集》,有删改)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何作用?
文章在介绍古庙时,引用了一个关于大蛇的传说,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请赏析本文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本文题目为“画廊”,却花费了大量笔墨来介绍“老庙宇”的过去和现在,有人认为作者这样写是详略失当,你怎么认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为何喜欢聊八卦
盛力
八卦是什么?是网络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新闻,是论坛上点击率最高的话题,是转发率最高的微博,是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是好友间共同拥有的秘密。虽然很少有人会很自豪地承认“我喜欢看明星八卦、名人隐私”,但是网站上被点击最多的就是这些新闻,报刊亭里卖得最好的就是这种杂志,好友聚会谈得最热闹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人们为什么喜欢八卦呢?心理学家进行了不少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并非流行文化的产物,古已有之。弗兰克指出八卦和小道消息是维系群体内交流的工具,促进群体稳定和繁荣。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以部落的形式生存,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掌握同伴和敌人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现代人类差不多与生俱来带着八卦基因。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能让人感觉开心,因为巧克力刺激了大脑中内啡肽的分泌,所以会让人们有一种开心的感觉。进化心理学家贝克博士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明星八卦和巧克力一样,可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人们吃过巧克力之后可能会因为多摄入了热量而感到有些后悔,而明星八卦给人们带来了快感,而且人们还不用担心发胖!所以对八卦上瘾,是因为它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在筋疲力尽之余,渴望通过某种渠道调节神经,舒缓焦虑。本着大众娱乐精神的八卦消息,不仅可以让我们以调侃明星、名人为乐,还能借机发泄,排解紧张情绪。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聊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的人。聊八卦还是一种无须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不像做报告,也不必负责,没有心理负担。
心理学家指出,聊八卦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拉近人际距离。聊聊八卦,互相分享消息,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促使大家成为朋友。八卦消息的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可以令八卦炒作者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能满足炒作者的虚荣心。人们喜欢聊八卦,因为八卦不仅制造了巨大的娱乐效应,还能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效果,促进建立某种趣味相投的亲密关系。聊八卦体现一种社会智商,善于聊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小道消息多是人们不愿暴露的“隐私”,能打听到这些,很能证明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给个人魅力加分。
一项调查表明,普通女性保守秘密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天。女人更爱八卦,是其社会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相对而言,女性的角色偏弱,也较易没有安全感,她们探索到的秘密越多,安全体验就越多。从进化的观点上看,说说八卦也有好处。在远古时代,嚼嚼朋友、亲人或者邻居的舌根,可能会起到保证生存的作用。如果女人们总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她们存活下去的机会就会更大,生活也会更好些。换句话说,越会说八卦的女人,就越容易生存。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10期,有删改)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人们喜欢聊八卦”原因的一项是()
A.虽然很少有人承认“喜欢看明星八卦、名人隐私”,但是网站上被点击最多的就是这些新闻,报刊亭里卖得最好的也是这种杂志。 |
B.贝克博士研究发现,明星八卦和巧克力一样,可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会让人们有一种开心的感觉,而且人们还不用担心发胖。 |
C.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大,本着大众娱乐精神的八卦消息,不仅可以让我们以调侃明星、名人为乐,还能借机发泄,排解紧张情绪。 |
D.聊八卦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拉近人际距离。聊聊八卦,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促使大家成为朋友。 |
下面各项中关于“八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八卦是什么?是网络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新闻,是转发率最高的微博,是好友间共同拥有的秘密。 |
B.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产物,八卦自古有之。 |
C.八卦的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可以令炒作者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满足炒作者的虚荣心。 |
D.调查表明,普通女性保守秘密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天。女人更爱八卦,是其社会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 |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聊八卦是一种无须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没有心理负担。经常聊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的人。 |
B.从进化的观点上看,说说八卦也有好处。在远古时代,嚼嚼朋友、亲人或者邻居的舌根,可能会起到保证生存的作用。 |
C.聊八卦体现一种社会智商,善于聊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能证明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可以给个人魅力加分。 |
D.八卦不仅制造了巨大的娱乐效应,还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效果,因此人与人之间如果想建立某种亲密关系必须依赖八卦。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诗词的衰落与书画的兴盛
相比于中国古代,旧体诗词是大大的衰落了。
现在,我们很难指望再出现李白、苏东坡这样的诗人、词人,也很难看到有人用创作旧体诗词的方式抒发情感,闹得清平平仄仄的人也很少了。旧体诗词的生存空间,主要收缩到了中小学生的课本和考卷之中。
相比于近百年前,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京剧、昆曲等中国经典艺术样式,也大大的衰落了。专业昆曲演员们开始进入地铁表演,优秀的专业演员们即便进入了有财政补贴的专业团体里,也只能拿很有限的收入。很难想像,京剧演员们可以通过自由职业身份获取物质上的可观报酬。
中国画就不一样。大量画中国画的画家们,如今享受着“春天在这里”的美妙生活。这个行业里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依靠任何人发工资,可以生活得相当富裕。就说南京的老中青年画家中,每平方尺卖几十万元的画家一直存在,卖十多万元的画家也有两位数,卖几千元的就相当多了。一些灵光的国画专业的在校学生,依靠作品和营销,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也是有的。
我们乐于看到中国的书画家们过上有尊严的物质生活,更乐于看到中国的书画市场兴盛发达。这不仅给书画家们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还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市场需求,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为什么旧体诗词及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样式大大的衰落了,中国画却一枝独秀如此兴盛?中国的旧体诗词和传统的中国画相比,应该说各有千秋,不能说后者更优秀。如果说中国画在创新之路上比其他传统艺术样式走得更快更好,倒也未必。当下众多卖出天价的中国画,并未站到古人作品的肩膀上去。
中国画价格的大幅攀升,也就是近十多年的事。由此让人隐忧:中国画市场如此这般的兴盛,能否持续?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点,是近十多年市场选择中国画的理由是什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时候很多情,有时候也很冷酷。近二十年来,市场曾经选择过君子兰、大豆等等商品,大肆炒作,把价格炒到天上去,显得多情得很;可是后来,市场又对这些商品选择了始乱终弃,显示出十分冷酷的一面。
很希望,市场选择中国画的理由,不同于君子兰和大豆。更希望,我们的中国画艺术家们能站到古人的肩膀上去,创造出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为我们的后人所乐于传承的艺术品。如此,中国书画才不至于重蹈其他传统艺术样式的覆辙。为什么要写京剧、昆曲等中国经典艺术样式衰落的实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在第7段中提到的“隐忧”的具体所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请谈谈如何才能使“中国书画才不至于重蹈其他传统艺术样式的覆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
弗罗姆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根据选文第1段,分别归纳什么是理想的母爱和父爱。
答:分析指出“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的内涵。
母亲的良知:
父亲的良知: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片阳光
林徽因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误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也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但东坡的辩护:“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静”,则方才情绪所兜的小小圈子便无条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未始不是更好。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惟其人类有这类情绪的驰骋,实际的世间才赓续着产生我们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白粉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西头是婶婶的住房。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惟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毫无睡意的时候。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原载1946年11月2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未始不是更好。”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片阳光”作为散文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片阳光”内涵的理解。
结合划线句子,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林徽因的这篇散文,有人认为重在写阳光,有人认为重在写自己,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