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完全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 |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
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 D.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当时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