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 B.重庆政协会议 |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下列现象不能反映这一结果的是 ( )
A.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 B.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 |
C.长途间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D.徽商等地域性商帮出现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汉代长安 | B.唐代洛阳 |
C.北宋东京 | D.元朝大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