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请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材料三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材料二 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4)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法西斯主义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上图分别说明了法西斯主义的哪些特点?
(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国际形势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3)“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为了遏制、打击法西斯主义联合采取了哪些举措?有何启示?
(4)有人说:“法西斯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言之成理皆可)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没有哪一位总统的施政纲领能比新政对国内局势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出现的两次大的制度创新是什么?
材料二 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回答:
(2)结合材料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好处,这一措施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2008年12月6日)
回答:
(3)与20世纪30年代解决经济危机措施相比,材料三中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关注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1913年 |
1937年 |
||
国别 |
比重 |
国别 |
比重 |
美国 |
34.2% |
美国 |
41.9% |
德国 |
16.7% |
德国 |
11% |
英国 |
12.1% |
英国 |
7.3% |
法国 |
6.4![]() |
![]() |
6.9% |
俄国 |
2% |
苏联 |
13.7% |
其他国家 |
25.2% |
其他国家 |
17% |
材料三 1913—1940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到1937年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上述变化?(要求只答政策和措施的名称,勿需展开阐述)
(3)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试分析这一经济特点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图一图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
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