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在298 K、100 kPa时,在1 L水中可溶解0.09 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估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
(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平衡将向________移动;
(4)如果增大氯气的压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向________移动。
(5)已知:H2CO3
HCO3-+ H+ Ka1(H2CO3) = 4.45×10-7
HCO3-
CO32-+ H+ Ka2(H2CO3) = 5.61×10-11
HClO
H++ ClO- Ka(HClO) = 2.95×10-8
请依据以上碳酸和次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写出在下列条件下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将少量的氯气通入到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反应物和产物均为298K时的稳定状态)。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MgI2中Mg2+与I-间的作用力小于MgF2中Mg2+与F-间的作用力 |
| B.Mg与X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
| C.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MgI2>MgBr2>MgCl2>MgF2 |
| D.MgF2(s)+Br2(l)===MgBr2(s)+F2(g) ΔH=+600 kJ·mol- 1 |
依上图数据写出 MgBr2(s)与 Cl2(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实验室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制取氮气:
①加热条件下用NH3还原CuO制得纯净的N2和活性铜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将空气通过灼热的活性铜粉制得较纯净的N2
③ 加热NaNO2(有毒性)与NH4Cl的混合浓溶液制取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按上述途径制N2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其他必要的仪器如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等未列出。
(l)按途径 ① 制取N2时所需的氨气要用浓氨水与生石灰作原料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最好要用上述仪器中的(填仪器字母,下同)作为氨气发生装置。要制取并收集纯净的N2(允许含少量的水蒸气),还应使用到上述仪器中的
(2) ① 和 ② 两种途径常常被协同使用。这种方法与途径 ③ 相比优点是
(3)检查 E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利用 E 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有(写出三种)。
中学化学中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B、C、D为常见单质,其中C为气体,B、D为金属;F为常见的强酸;K常温下为气体,目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将 E 溶液滴入沸水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J 为红棕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l ) B 的化学式为 ;
写出 B 与 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中保存 G 溶液时要加入 目的是
( 3)为实现J一D的变化,若X是非金属单质,则X可能是 (写化学式); 若X是金属单质,请写出 J 一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
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1)元素X是___________,Z是___________。
(2)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试求n和m的值:n=_____________,m=_____________。
(2)试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a=_____________。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H2O>HF;
第三周期SiH4>PH3>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 H2S_______H2O;CS2__________CO2 CCl4>CF4(选填>或<)。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 ℃。新致冷剂的沸点范围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致冷剂氟里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他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_。
(4)然而,这种致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_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致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毒性②沸点③易燃性④水溶性⑤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