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系,通过搜集并查阅相关材料,分别绘制了市区1960年、1990年、2008年的平面示意图。试比较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市从1960年到1990年城市变化特征是:① ;
② ;③ 。
(2)1990年前后该城市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3)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8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什么?
(4)市中心工业向郊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5)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
下图中A点为某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4分)
(1)此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地球公转至_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规律为。
(2)该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往往盛行______风(风向),其成因是。
图中B处的热带气旋呈______时针方向旋转。
(3)C处受_____ _____ (气压带)控制,盛行气流,气候特点是。
该地区的自然带是带。
(4)图中的喀拉喀托火山处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
(1)甲图四地中,全年昼夜平分的是,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纬度由高到底的排序为。(8分)
(2)乙图中,A、B两线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 A,B。
(3)简述今天③地昼夜长短情况及两月内的变化趋势。
光照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30 º,A点的经度是东经120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的节气为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 ,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的范围是 。
(2)图中A地所在时区是________区,A、B地所在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__小时。
(3)该日,B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此时,B点的太阳高度为 。
(4)该日,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层,B代表_______层。
(2)A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温度,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
(3)B层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原因是该层大气以___运动为主。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原因是该层的________ _ _。
(4)C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天气最复杂的是________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划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和。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球位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此时北京地区正午人影最 。
(2)下表是北京地区连续三天日出日落时间。读表可推断这三天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向 (方向)移动。其间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 。(扩大、缩小)
日期 |
Ⅰ |
Ⅱ |
Ⅲ |
日出时间 |
7:05 |
7:07 |
7:08 |
日落时间 |
16:55 |
16:54 |
1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