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真题)如图为小明“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图:
(1)小明首先用手指按了按探头的橡皮膜,发现U型管内液柱几乎无变化,其原因是 ,然后小明重新调整好器材,继续实验;
(2)比较图A、图B、图C,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 ;
(3)将图A中的探头逐渐下移,可观观察到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得出结论:液体密度一定, ;
(4)向图B中的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浓盐水,为使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与加盐水前的深度相同,应将探头位置 (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并且观察到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变大,可得出结论: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 ;
(5)小明又想探究一下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于是他找来了一个木块,分别放入了装有水和装有盐水的容器中,发现两次木块都漂浮在液面上,浮力都等于木块的重力,浮力相等,所以他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无关,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原因是 。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宝宝和玲玲同学想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猜想与假设】
(1)宝宝同学猜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
(2)玲玲同学猜想: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宝宝和玲玲同学分别从实验室中选取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干电池,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宝宝同学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检查电路无误后,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
实验次数 |
![]() |
![]() |
I/A |
1 |
0.16 |
0.16 |
0.32 |
2 |
0.20 |
0.20 |
0.40 |
3 |
0.22 |
0.22 |
0.44 |
(2)玲玲同学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
实验次数 |
![]() |
![]() |
I/A |
1 |
0.10 |
0.20 |
0.30 |
2 |
0.14 |
0.28 |
0.42 |
3 |
0.18 |
1.80 |
0.54 |
【分析与论证】
分析记录的实验数据,宝宝同学得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玲玲同学得出:并联电路总电流有时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评估】
(1)宝宝同学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主要原因是。
(2)玲玲同学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实验次数读数错误,原因是。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条即可):。
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AB=1. 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缺少的数据为______。
李丽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实验.她将适当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
①水的沸腾是剧烈的现象.
②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仍要维续吸热,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次数 |
钩码重 G/N |
钩码上升 高度h/m |
有用功 W有/J |
测力计 拉力F/N |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
总功 W总/J |
机械 效率η |
1 |
2 |
0.1 |
0.2 |
0.9 |
0.3 |
0.27 |
74.1% |
2 |
4 |
0.1 |
0.4 |
1.6 |
0.3 |
0.48 |
83.3% |
3 |
4 |
0.1 |
1.1 |
0.5 |
0.55 |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3)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是。
(4)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把同一重物提升相同高度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选填“增大”或“减小”),因而,由第2、3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大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