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面填空,掌握几种育种方式假设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如图)。
(1)过程①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最大的优点是能____________。
(2)过程②→③→④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④后子代中aaBB所占比例是________。
(3)过程②→⑤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过程⑤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它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________的形成。
(4)过程②→⑥→⑦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
下图表示人体内几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其中a、b表示有机小分子物质,A、B、X代表有机高分子物质,虚线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催化①过程酶主要是____________;完成②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B可分为B1、B2、B3等,其原因是:从b分析是由于________ ___。
(3)与合成B3有关的A片段在人体的肝细胞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原因是每一个体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Y是指____________,图中Y:A= ____________。
(5)A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若B水解成b有m个,则控制B形成的A中a至少有______个。
下列是细胞的部分结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将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
(2)在细胞分裂间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供给。
(3)细胞的识别与⑥中的[] 有关。观察活细胞中的②常用的染色剂是 。
(4)图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填标号),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填标号)中。
(5)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请写出35S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 (用“→”和序号表示先后顺序)。
(6)信使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由核中进入细胞质中并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 层。
请完成下列关于植物代谢的问题:
(1)把水稻和番茄培养在相同的环境下(培养液、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均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种植物吸收NO3-、K+、Mg2+、SiO2等无机盐离子的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结果表示: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养分的浓度与实验开始时各养分浓度的百分比),请回答:
①培养水稻的培养液,Mg2+的相对浓度比原来升高了,说明。
②培养番茄的培养液中,NO3-和K+的浓度变化不同,说明了;培养水稻和番茄的培养液中,SiO2的浓度变化不同,说明。
③造成无机盐吸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2)根据下列材料用品,验证氮元素对植物体的影响。已知:氮元素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缺少氮元素,叶色较淡。
材料用品:番茄幼苗多株(大小、长势一样,叶片颜色均为深绿),A液(完全营养液)足量,B液(去掉氮元素的A液)足量,玻璃缸多只,多只固定植物的支架等。
方法步骤:
①取两组玻璃缸分别加入等量的A液和B液;
②在A液和B液中各固定一些番茄幼苗(两组中番茄幼苗数目相等),把两组幼苗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
③;
④。
结果:A液中番茄叶片颜色正常,B液中番茄叶片发黄。
结论:。
下图为人体组织细胞及其相关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甲、乙两种不同细胞的形成是的结果。
(2)甲、乙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两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3)若甲表示胰岛A细胞,则①表示,①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4)若甲为甲状腺细胞,则其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乙)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成分)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甲→①→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2009年,反常天气呈现世界各地,凸现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其主要原因与碳循环不平衡有关。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 _。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___ _形式进行循环的。
(3)由于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此联合国制定<<京都议定书》。
(4)某地区进行核试验造成A中出现部分白花苗,对D,C的影响是_ ___。
(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__,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