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
甲产业 |
乙产业 |
丙产业 |
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
|
|
2001年主要生产省份 |
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
北京(39%)、 广东(26%) |
上海( 35%)、广东(28%)、江苏(20%) |
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 |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
C.交通的便利程度 | D.市场的开放程度 |
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 B.环境因素 |
C.技术因素 | D.劳力因素 |
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
设P点是某日晨线和经线M的交点,当P点位于北极圈上时,当地地方时为2时0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以下两题均假设地球为平滑正球体)。该日P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
A.正南 | B.正北 | C.东南 | D.东北 |
当日日期最接近
①1月21日 ②2月21日③4月21日④5月21日
⑤7月21日⑥8月21日 ⑦10月21日 ⑧11月21日
A.①⑧ | B.②⑦ | C.③⑥ | D.④⑤ |
下图为甲地局部等高线图,图中各点数据是该地某地理事物的实测高程。若图中数据反应的是当地同一岩层(下图中以阴影表示)顶部的海拔,则从P到Q的地层分布和地貌形态最可能是()
读我国某省区铁路线分布简图及图中甲地附近某局部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据图对该省区交通运输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省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联运条件差 |
B.图中A方向铁路线是京沪铁路 |
C.图中B方向是京九铁路线 |
D.该省人民政府驻地所在城市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工业城市 |
图示所在区域正处在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是区域工业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B.城市化是区域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
C.农业生产对区域工业化发展影响不明显 |
D.地理位置是区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
下图甲、乙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 | B.土地荒漠化加剧 |
C.水土流失严重 | D.洪涝灾害多发 |
从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推测
A.图示期间年平均气温升高 | B.图示期间人口大幅度增加 |
C.图示期间铁路、公路密度加大 | D.图示期间水资源日趋紧张 |
在某一温度下,空气水汽含量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水汽含量的比值称为空气的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100%时就有可能产生降水天气过程。图甲为“饱和状态空气的水汽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图乙为“某城市某日空气水汽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有关当地此日的天气状况的判断可能的是
A.全天细雨绵绵不断 | B.凌晨4时产生霜冻 |
C.上午10时可能有雨 | D.下午温度升高不可能有雨 |
图示时段内
A.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逐渐减小 | B.随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一直增大 |
C.气温在发生降水过程后不断降低 | D.气温在正午午后达到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