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 B.推广水稻种植 |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
读下面自然保护区、宗教名山、古都(六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不含六大古都)分布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
|||||||
A |
B |
C |
D
|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39~40题。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 B.逐年上升 |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
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7~38题。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
B.乙地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平坦 |
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
D.丙地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 |
据调查,甲地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其原因是
A.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小 |
B.甲地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大 |
C.甲地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多 |
D.甲地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大 |
读图回答35~36题。
图甲图乙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
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
C.全年炎热干燥 |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
右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32~34题。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 B.较凉、较湿 |
C.较凉、较干 | D.较暖、较干 |
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中纬西风 |
B.东南信风 |
C.上升气流 |
D.下沉气流 |
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 B.新疆 | C.安徽 | D.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