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
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
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戗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
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斑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备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
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 ,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11)他摇了摇头。
(12)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13)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14)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都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15)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题。
科学家揭开变色龙变色之谜
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变色龙通过变色吸引同伴,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的原理着迷。
②今天,科研人员宣布他们揭开了变色龙变色的秘密,而这一发现让他们大为震惊。
③科研人员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④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说:“我们十分惊讶,人们曾认为它们是通过色素来变色的,但真正的原理完全不同。”
⑤雄性变色龙变色,可以让自己的外表更加华丽,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或是让自己的外表更加不起眼,从而躲过捕食者。
⑥大多数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调整颜色的明暗程度,它们改变的是颜色的亮度而不是色调。
⑦研究团队称,此前人们也一直用该原理解释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但这个说法,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
⑨对变色龙皮肤的分析显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透明的被称为“光子晶体”的纳米物质控制的,光子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
⑨日内瓦大学在一份报告中说,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
⑩他们发现变色龙还有更深一层的虹细胞.这些细胞包括“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实质上是一层智能隔热板。
⑪研究团队说:“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选自2015年3月12日《参考消息》)文章第①段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变色龙变色原理的传统解释是什么?科研人员指出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哪里?
现在科研团队探明变色龙变色时,纳米晶体结构变化和颜色变化有何关联?
文中第⑩段加点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雄性变色龙通过变色来吸引异性、吓退情敌,迷惑捕猎者。 |
B.其他种类的变色动物通过黑色素在载黑素细胞内聚集和发散来改变其色调。 |
C.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位于虹细胞层的“光子晶体”这种纳米物质控制的。 |
D.变色龙的虹细胞呈两层分布,这是其进化的新特点。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团雾——高速公路上的杀手
①2013年6月4日6时许,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东西两侧车道突发16起交通事故,共造成56车相撞,致14人死亡。
②有关人员在分析上述事故的发生原因时发现,造成这些严重交通事故的杀手就是团雾。
③从气象学意义上讲,团雾的本质也是雾。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那些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就是团雾,秋冬季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是清晨6-8时,较容易出现团雾。团雾的形成,与局部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其易出现的地域一般为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另外,雨后山区的高速公路地段也较易出现团雾。
④与普通的雾相比,团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大雾弥漫有所不同,团雾的势力范围比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彩,团雾似的,四顾朦胧,团雾以外,视线良好;第二,团雾内能见度很低,一般只有10-20米;第三,团雾覆盖范固呈分段形态,有的地方雾很少,有的地方雾很浓;第四,团雾的覆盖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团雾覆盖区域长约5000米,小的团雾覆盖区域长度仅有1000米。
⑤团雾因其飘浮不定和能见度低的特点,而被称为“高速公路杀手”。高速公路上的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⑥团雾的危害之所以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⑦首先,团雾的特性造成了其在高速公路上多发。团雾不仅能在大雾天气中现身,就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内出现。
⑧其次,驾驶员视觉的明暗适应特性不佳,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明适应指的是,人们从暗处走到明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人眼需要1分钟能完成明暗适应性的转换。暗适应就是由明到暗,人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比明适应慢得多。一般情况下,人眼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一半的视觉感受性,大概4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因此驾驶人由明朗路段一下子进入团雾路段时,周围环境的能见度大幅降低,人眼不能迅速适应,视力无法得到及时恢复,由此造成反应滞后,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⑨再次,人类的知觉会因参照物的不同而产生错觉,使得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由明朗路段驶入团雾路段时,虽然驾驶员会本能地采取制动措施以降低车速,但往往会因为知觉错觉,低估进入团雾路段的车速。这就非常容易使前后车发生追尾。
⑩最后,人类的反应特性也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刺激信号,并对其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信号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间的长短,与刺激信号的辨别难度有关,辨别难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当车辆驶入团雾区后,四周白茫茫一片,降低了车辆给驾驶人的刺激强度,增大了驾驶员的辨别难度,使得他们很难从周围的环境中把车辆辨别出来,也就是使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变长,从而延长了车辆的制动非安全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增。
⑪此外,还要考虑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与团雾区能见度低的负面效果相互叠加,这也是造成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⑫那么,面对团雾,我们该怎么办?
⑬公安部交管局的专家提醒大家,驾车出行前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注意沿途天气预报。一般来讲,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团雾更容易出现,尤其是雨后一两天,如果天气晴好,就比较容易在清晨出现团雾。
⑭同时,驾驶员行经团雾多发路段需加倍注意,如遇突发团雾,应保持镇定,不要慌乱,减速行驶。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改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简要分析选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选文第④段中面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团雾的形成—般受空气湿度、风力、昼夜温差等方面条件影响。 |
B.和普通的雾相比,团雾能见度更低,势力范围较小,覆盖范围呈分段形态。 |
C.与人眼的暗适应特性相比,明适应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更大。 |
D.途经团雾多发路段,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如遇突发团雾,要尽可能减速慢行。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细说电子垃圾
①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世界上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7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可能会增长至6540万吨。
②有研究表明,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例如,一吨电路板包含的金是一吨金矿石的40-800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200千克铜及500克其他贵金属。
③在暴利驱使下,我国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从表面上看,这是在“炼金”,实际上,电子垃圾已成为继工业时代化工、冶金、造纸等废弃物污染后又一新的环境杀手。
④为什么这样说呢?
⑤电子垃圾含有汞、铬、镉、铅等多种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很难分解。在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会进入土地或水源中,人体吸收后会与体内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及酶失去活性,甚至有些重金属会在人体某些器官聚集,一旦超过了人体所承受的极限,人体就会发生各种重金属中毒。
⑤电子垃圾很多采用塑料或新型塑质材料作外壳,这些材料不易降解,危害巨大,直接抛弃到陆地或水中的塑料,有时候会被动物误食,导致这些动物肉质有毒或大量死亡;埋藏在土地中的塑料会影响土质和土地肥力,导致土质松软或污染地下水;如果直接焚烧塑料,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
⑦电子垃圾中的各种阻燃剂、溶剂都是化学污染的重要来源。有些化学药剂天然具有毒性,有的可能诱发癌症等人体病变。
⑧电子垃圾造成的危害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显现,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在回收电子垃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可行的制度与经验。
⑨在欧洲,德国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堪称典范,制度规范和技术均较为发达。早在1991年,德国就颁布了欧洲第一个专门处理电子垃圾的法律——《电子废弃物法规》。1996年德国公布了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德国在电子垃圾回收方面走在了欧洲的前列,它利用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对电子垃圾进行回收,提供网络化服务,上门为消费者收集废旧电器。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一种电子破碎机来分选废旧电器中的有用物和废物,分选出来的金属会根据含金量再转售给终端处理厂,其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以上。
⑩面对电子垃圾给我国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我国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电子废弃物体系化管理等方面着手,积极行动,采取多管齐下的强力应对措施,全力阻止电子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⑪2014年,环保部启动了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
(本文有删改)选文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除了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概括选文第⑤-⑦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具体说说如何阻止电子垃圾带来的危害。
选出下列表述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A.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
B.因为从电子垃圾中能获得暴利,所以我国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 |
C.德国废旧电器回收厂普遍采用电子破碎机来粉碎废旧电器,使废旧电器的回收再利用率达90%。 |
D.环保部启动的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两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乏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1) (2) (3) (4)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1.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有删改)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