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l8分)
又见姑姑笑颜
窗涛
①老姑母的耳朵聋了。
②临近立秋的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西安驱车西行,去太白山下那个叫豆村的山庄,叩拜已八旬有四的老姑母。
③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姑姑拖儿带女离开故土来到这个山村落户。姑夫说,这儿不如老家平坦,可人少地多,种些红苕土豆高粱什么的,也能填饱肚子。熟识后,村民下地干活便把孩子托付给姑姑。一连几年,姑姑都义务为远近邻居管护孩子,颇受敬重。
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操持了大半生家务的姑姑看到家里一下子有了那么多的山坡地,就提出要在山坡栽种果树。从此,每天由早到晚,姑姑和姑父一起带着全家,翻耕土地、栽种苗子,精心养护。5年过去了,几十亩的山坡上果树齐刷刷地长起来了,挂果了。这一年,又赶上市场价钱好,收入竟然达4万多元。姑姑揣着钱袋,拉着姑夫径直上县城,二话不说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到村口时,乡亲们看得眼馋,蜂拥而至,把姑姑姑夫团团围住,“你们这么风光,还不是当家儿的功劳哟!”姑姑开心地说,“不是,是咱社会好,政策好,乡亲好。”
⑤大约是10年前的一个冬天,父亲忽然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说要给表兄们分家,要父亲无论如何要带上母亲去她家一趟。听说我正好回来了,姑姑高兴极了,再三叮嘱非要我一同去不可。听着电话,我似乎看到了姑姑边说边拭泪的情景,于是,决定即刻随父同行。按老家的习俗,外甥们分家,必请舅舅定夺。一旦舅舅说了话就成定局。外甥们轻则缄默不语,高兴不高兴都得接受,重则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还有媳妇们喋喋不休的叫骂。当舅的遇到这种情景,尴尬难堪,收不了场事小,最不愿看到的是与外甥们结下怨仇。姑姑从父亲和我的脸上仿佛看出了什么,一落座就笑个不停:“你舅,今儿叫你来,不是为说事、当判官,就是想见个面,吃顿欢喜饭。”姑夫接过姑姑的话,把老两口如何劝说表兄表弟早分家另过日子,如何坚持他们不跟任何人一起过,也不要任何人的赡养费,只想搭个小灶欢度晚年的过程讲述了一遍。站在一旁的大表哥愧疚地说:“舅,你也听到了,这么做我们不被庄上人笑话死,也会让唾沫淹死的。我们兄妹6人,谁敢说不养活老人。老人不让我们管,这是揭我们的皮呢!”一旁的表弟表妹们都点头称是。这时大表弟媳妇也上前一步拉住父亲的手说:“舅,你看在外甥的脸上,让我爸妈回心转意,这家不要分了。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好得和啥一样,为啥要轰我们走?”父亲听到这里,把腿一拍,哈哈大笑:“我听得明明白白。啥都甭说了,快拿酒来,舅今日要喝个痛快。”接着,家宴一字摆开,亲朋们依次就座。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慢慢散去。
⑥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⑦姑姑知道我要来,执意要走到坡下的公路旁等我。我下车来,看见姑姑颤巍巍的身子,无名的酸楚由心而生。姑姑却攥住我的手一个劲地笑。在去姑姑家的路上,我要搀扶着姑姑走,她不从,说她除了耳朵不听使唤外啥都好着呢。姑夫告诉我,姑姑前些天刚刚在宝鸡查了一回身体,样样正常,连医生都不敢相信。我问姑姑,分了家后悔不?姑夫贴着耳朵“翻译”给姑姑,姑姑知晓后竟然像小孩儿一般笑开了怀:“不后悔,我的福分大得很。政府每月给我发200元养老金还不算,又发800多元的护理费,加起来1000多元,你看红火不红火。”“护理费是啥?”我又问。“我是离休人员,那是用来护理我的。”姑夫插话。这时候姑姑一定是知道了姑夫在说什么,又抢着说:“做饭、洗衣裳都是你姑夫的事,他不要我做,我只领护理费,还要他护理我呢。”说罢,姑姑笑得更灿烂了。我没有想到,一个80多岁一字不识的老农妇,竟然还能讲出如此幽默的话来。
⑧回到家,姑姑非要我脱鞋坐在炕上和她拉话不可。拉话间,姑夫打开窗子指着窗外说,那是你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西安和宝鸡的人想在那里搞休闲避暑山庄呢。我探头望去,金色的夕阳染红了远近的山峦,蓝天下的白云在慢慢飘动。山塬被郁郁葱葱的果树林带拥戴着,既蕴含着几分沧桑,更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⑨ “到西安逛几天,让我也尽尽孝心”。我拉住姑姑的手央求。姑夫向姑姑递了眼光,姑姑笑出声来:“你姑夫常用摩托带上我上县城逛,庄上人都说两个80多岁的人还风光呢!”姑姑说话时的那张笑颜,那份心宽,那如同喝了蜜糖之后的喜悦,是我打记事起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改动)
请找出既照应第①段又交代了文章主要事件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氧气是否会被耗尽

①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进行各种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不过,也有人担心氧气会被耗尽,那么,这种担心是不是真的像杞人忧天那样毫无根据呢?

②在空气中氧气占21%,我们和其他生物呼吸空气中的氧,释放出二氧化碳,即体内废气。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大约需吸入500升的氧气,呼出约400升的二氧化碳;除人类外大部分其他生物同样也吸收氧而释放二氧化碳。通常,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变的。一般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但是生产的发展使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被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报告统计:100年前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而目前则达到50亿吨,预计在最近10年将递增到80亿吨,增长速度惊人

③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有人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担心了。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曾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这种情况十分让人担心。地球上的氧气500年后将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它还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则可使美国的摩天大楼淹没20层,并淹没掉荷兰等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使它们不复存在。那时的陆地面积很可能只占地表面积的5%~10%.在更为狭小的陆地上将生存全世界60亿~70亿的人口,人类恐怕也会逐渐灭绝。

⑤那些和凯尔文一样担心氧气将会被耗尽的人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个方面。事实上,除了绿色植物在消耗二氧化碳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钙会变成酸式碳酸钙,这种形式的碳酸钙可以溶解在水中。据分析,每年由于岩石风化耗掉大约40亿~7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风化的岩石随着江河流入大海,它再与石灰化合并重新形成石灰石,并以新的岩石的形式沉入海底。

⑥当然不必担心氧气会被耗尽的主要理由是,地球上生长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绿色植物。世界上大量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排出氧气。据科学家们实验分析,三棵大桉树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一些人乐观地认为,地球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略微增加。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一些新遼径,希望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尽可能将其再生利用,但是却没有更好的方法增加氧气的生成。专家们认为,减少森林面积的流失、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人类最好的保护氧气的方法。大量的绿色植物生产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气被消耗殆尽的话,将会出现多么恐怖的场景。而地球上的氧气是否真的会耗尽,则取决于人类的努力程度。如果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势必会造成氧气生成机制的阻碍,那么我们真的可能会在某一天面临缺乏氧气的危机。反之,若人类能未雨绸缪,尽早地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氧气被耗尽的窘境。一切都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

(选文有改动)

(1)人类的哪些行为能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请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自然界中有哪些可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4)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略微”的表达作用。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氧气对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B.500年后地球上的氧气会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C.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会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

D.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但尚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以增加氧气的生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

①秋分刚过,张大春的嘴就笑得合不拢来。今年风调雨顺,他种的两亩无花果丰收了。一枚枚黄绿色的果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子,压弯了树枝,随着微风的吹拂飘来淡淡的果香。按照今年的行市,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张大春盘算着:女儿要的裙子,老婆的风衣该买了。

②今天早上,张大春两口子就早早地摘好无花果,他们要挑到镇上去卖。虽然是秋天了,太阳依旧很大。他们家离公路只有几分钟的路,挑着无花果刚到公路边时,身上就冒汗了。张大春把担子放下,一边歇气,一边等车。“吱”的一声,一辆小车在他们面前紧急停了下来,吓得张大春两口子脸青面黑。过了好一会儿,两口子才回过神来,无花果已经被小车撞得四处都是,有的散落在水田里,还有的在小车的轮子下,已经轧烂了。

③“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从小车司机位置上下来一位男子,不停地向张大春道歉,“我们是第一次来,不熟悉路况,把你的无花果撞坏了。”“一句对不起的话就想走,没有那么容易,你要赔我的无花果!”张大春拦着小车,不让他走。

④我们赔你无花果,你估算下散落在田里的和小车轧烂的果子有多少斤,我们赔。”这时候,从小车里出来一位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子,说话的声音甜甜的,像电视里播音员的声音,她手里拿着一百元。司机说:“蒋老师,你在车上坐着就行了,这点小事我能够处理好。”“一百元,你打发叫花子呀!”张大春瞪着眼睛,对两人说。“那你要多少钱,两百元把你的无花果全买了,应该够了。”蒋老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她准备给张大春两百元,从红色的小皮夹子里又拿出一百元。“一千元!”张大春脱口而出。

⑤就在上个月,张大春家的两只小猪在公路上被一辆小车轧死了,那小车发疯似的开走了,至今没有找到肇事者,赔偿也无从说起。他盘算着,要把自己的损失从这两个人的身上找回来。

⑥“给你五百元行不行?”蒋老师从小车司机手里接过三百元,与自己手里的钱合在一起,递给张大春说:“我们今天只有这么多现金了,下次来的时候再给你五百元。”“不行!”张大春站在车头,拦着小车不让走。

⑦时间要到了,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司机看了看手表,低声征求蒋老师的意见。“那这样,我们到前面学校去办点事就回来,再给你一千元可以不?”蒋老师态度还是很温和。“你们要走可以,小车必须留下!”张大春怕他们借口到学校办事,开着小车跑了。司机和蒋老师从小车里提出两个箱子,司机拔下钥匙,准备锁车。“用不着锁了,”蒋老师笑着说,“有大哥帮我们照看呢。”

⑧那两人向前面不远的学校走去。张大春感到好奇,于是他吩咐自己的女人照看着小车,自己悄悄地跟在那两人的后面,他要去看个究竟。那两人来到学校,校长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陪着他们进了一间教室。那间教室是女儿读书的教室,张大春去开过家长会,熟悉那间教室。

⑨他们去女儿的教室做什么?张大春更加好奇,他悄悄地躲在教室窗口外面,看见校长和几位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蒋老师正给学生们上课,自己的女儿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叮当当”,下课铃声响了,蒋老师没有宣布下课,而是打开带来的两只箱子,拿出很多学习用具和衣服、鞋子等物品蒋老师把一件米色连衣裙给一位女学生穿上,还前后左右地看是否合身,张大春看清楚了,那女学生是自己的女儿,穿着裙子,笑得合不拢嘴。

看到这一切,张大春小跑到了停小车的地方,对自己的女人说:“走!不要他们赔钱了!这时候女人已经把散落在路上的无花果捡到了口袋里。女人对自己的男人说:“可是昨天晚上,答应女儿今天卖了无花果,给女儿买连衣裙呀!”“还要他们赔什么钱呀!”张大春把自已看到的情景对女人说了。他还选了上等的无花果,装在一只口袋里,放在小车里。两人悄悄地离开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标题“老师”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⑦~⑨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蒋老师的形象。

(4)结合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将张大春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50字)

(5)选出下列关于张大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张大春对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反映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B.卖果途中,张大春索赔、送果的过程,也是他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C.选文第①段中,张大春的盘算表明他是个热爱家庭、有责任心的男人。

D.选文用大量笔墨塑造张大春的形象,是为了反衬蒋老师,正衬司机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河北塞罕坝在“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写序号)

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②世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忧矣

【甲】  【乙】  【丙】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暴躁,见曾国藩读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5)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有敬畏之心。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人工“夜明珠”﹣﹣稀土元素钷

①最近你的朋友圈一定被某种“土”刷了屏。没错,它就是稀土!这一直存在于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概念,最近已经成为热议的“高频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稀土被誉为“超级工业味精”。中国不仅仅是占全球稀土产量超70%的开采大国,更是全球稀土最大的加工厂。钷(pǒ)元素是“万能之土”稀土元素家族成员之一,被誉为人工“夜明珠”。钷元素的性质,使得其在人类生活中大放光彩。

②钷元素( Promethium)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天神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传说中,众神之王宙斯为了永远统治大地,故意不给人类降火。而英雄的天神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生活十分悲惨,便决心违抗宙斯意志,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火种并将其带到人间,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安全。稀土元素钷的名字来源,似乎也预示着稀土元素将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创造活力。

③稀土家族光明之神是如何诞生的?1945年美国橡树岭国立实验室的化学家马林斯基、格伦丁宁和克里尔,从原子反应堆用过的铀燃料中用离子交换法成功分离出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61号元素,随后将这种元素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天神普罗米修斯的名字命名为钷。钷的发现使当时元素周期表上的空白全部被填满,“失踪元素”全部被找到。

④怎样才能制取钷呢?在核反应堆中用中子轰击钕(nǚ)可以得到钷的同位素。钷的所有同位素半衰期都比较短,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钷。然而,1964年有报道称,芬兰科学家从天然磷灰石中分离出82微克的钷;1965年荷兰的一个磷酸盐工厂在处理磷灰石时发现了钷的痕量成分。所以人们认为作为天然核裂变产物,自然界中也存在极微量的钷,只是这极微量的钷并无提取价值,要生产利用钷,必须采用核反应堆人造元素的办法。

⑤钷的主要应用﹣放射发光。放射发光是指某些物体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作用下产生长时间光辐射的现象。放射发光不产生热量,也叫“冷光”。比起普通的自发光元素,放射发光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维护保养即可长期提供微弱照明,例如地下指挥部永久性的发光标志等。因此,它被称为人工“夜明珠”。

⑥选择放射性同位素有三点要求:适当的温度、适当的半衰期和放射性危害小。例如钷147的半衰期为2.6年,是一种只放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β射线射程短,对人体危害小。因此钷﹣147可用于以下领域:

⑦首先在军事上,用于各种飞机、军舰、坦克、车辆的驾驶室、仪表舱、控制台的仪表刻度和指针以及炮兵用来观察、测地、指挥器材的分划镜、水准器等。其次在航天领域,美国阿波罗登月舱中曾使用了125个钷﹣147原子灯。用钷制成的荧光物还可用于航标灯。另外,在医用上,钜﹣147可用于制造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利用钷发出的放射线产生热量,通过热电偶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也可以利用放射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产生的荧光照射在硅光电池上而产生电能。这类特殊的电池只有纽扣大小,能持续工作5年之久,可作为心脏起搏器电源。最后在农业上,钷﹣147作为纯β放射源是理想的示踪元素。利用其明显的选择性蓄积可研究稀土在农业中应用的环境安全性。

⑧稀土元素的制备与提取的过程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血泪史。首先,浸出、酸沉等工序产生的大量废水富含氨氦、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污染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其次,稀土开采对环境和植被的破坏性非常大。再次,稀土采选产生的废渣占用大量的土地,其中所含的重金属或有害元素在雨水冲洗作用下进入河流或地下水体,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⑨稀土价格曾经历过传奇性的飙涨,在2011年某些稀土元素的价格竟然增长了30多倍,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无视稀土元素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疯狂地盗采稀土资源。所以只有我们伸出双手共同保护稀土资源,才能让这小小的萤火之光照亮中国、照亮全世界!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略有改动)

(1)选文第②~⑦段主要从        四个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2)分析选文标题的作用。

(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当时”不能删掉,为什么?

钷的发现使当时元素周期表上的空白全部被填满“失踪元素”全部被找到。

(5)下列说法中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之所以采用核反应堆人造元素的方法生产利用钷,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的钷极微量并无提取价值。

B.中国不仅仅是占全球稀土产量达70%的开采大国,更是全球稀土最大的加工厂。

C.不需要维护保养即可长期提供微弱照明是放射发光的优势。

D.稀土开采对环境和植被的破坏性非常大,其产生的废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旧屋里的宝物

黄静远

①旧屋的外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一阵阵机器轰鸣的巨响,刨机、挖机、铲车等开始张牙舞爪地撕扯着旧屋沧桑的面容。

②她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地拖着行李箱赶来,满面倦容。远远地望见警戒线里尘土飞扬,暗自懊恼来迟。

③于是加快脚步,向旧屋飞奔而去。

④她从人群中挤出,赶到拆迁现场指挥长面前,焦虑急迫地恳求道:“您好!非常抱歉,由于飞机误点,我来晚了。我家旧屋里还落下了几件很重要的东西,恳请你们暫停施工,让我进屋取下吧!”

⑤指挥长干脆地拒绝道:“那可不行,上面规定了时间,我们可耽误不得!

⑥四周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有人道:“指挥长同志,让人家姑娘进去吧!说不定人家落下的是啥价值连堿的宝贝呢,到时候弄不好还要找你们索赔呢!”

⑦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一片戏谑的哄笑,继而有人起哄道:“说得对啊,指不定是祖传的宝物呢。”

⑧“停下工吧,让人家姑娘进屋去找找也好。

⑨“这栋老屋有上百年的历史,听说原先还是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宅子,没想到如今也……唉……”一位白须老者捋须感叹。

⑩一些原本欲散去的人,听到老者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个个像待宰的鹅似的仲长脖子翘首以盼。

⑪无奈之下,指挥长只好挥挥手,示意停工,同意她进屋。

⑫门虚掩着,并未关上。她轻轻一推,走了进去。

⑬旧屋里空荡荡的,墙角停放着一辆款式老旧、手工焊接的童车,漆红交错着锈色,那锈迹已然是时光沉淀的印记。依稀还可以听见从厨房里传来“咕噜咕噜”煮东西的声音。国外留学五年,她第一次回到这个旧屋。

⑭厨房门口放着一张竹编的老式摇篮。竹条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被岁月打磨成光滑润泽的棕红色外表,留下了时间的韵味。摇篮里摊着一床手工缝制的小被子,红底碎花的被面也有些陈旧。

⑮她走到厨房门口,思绪瞬间飘飞到从前……

⑯父亲忙碌的身影微佝,切菜的动作也有些迟缓,还时不时用左食指顶下已滑到鼻尖上的眼镜。后面跟着的那个“小不点”,身高不及他的腰部,正扯着他的皮带,哭闹着不让他做饭,要他陪着玩。他一面安抚着那个“小不点”,一面照应着灶台上的炉火。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一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隐约间,她听见楼下传来小女孩“咯咯”的笑声……

⑱“来追我,快来追我呀……”,扎着羊角辨的“小不点”双脚快速地蹬着爸爸为她手工打造的童车,犹如脚踏风火轮般的神气。两只小手握着的小车龙头“吱呀吱呀”地左右摇晃着,链条随着转动也发出涩涩的响声。夕阳下的红光映着一身红衣的“小不点”,羊角辫上的红绸在风中肆意飞扬,发夹上亮晶晶的水钻装饰随着“小不点”渐行渐远,不断变换着角度,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光影变幻让他头晕目眩。“扑通”一声响,一路小跑在童车后面的他摔倒在地,破碎的镜片深深地扎进了他的颕角……

⑲她的视线逐渐模糊。“啪嗒”一声,眼泪滴在相册封面上,溅起一朵小水花。那两个身影已然消失不见,化作旧照片里的缩影。旧照片里,他额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

⑳“屋里的人赶紧出来啊,我们要开工了。”屋外传来不耐烦的催促。

㉑她猛然一惊,旧屋即将不复存在。而她能带走的除了眼前这些旧物便只剩了满腔的思绪回忆……

㉒她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旧竹床里静静地躺着那辆散架的旧童车和那一帧帧发黄的旧照片。

㉓人群中唏嘘声四起,等着一睹宝物的众人愕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略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语境,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

(3)下面A、B两句中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说明理由。

A.她双手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

B.她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

(4)选文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围观者心中的宝物和“她”心中的宝物有什么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宝物”的含义。

(6)每个人心中都有弥足珍贵的东西那么你心中的“宝物”是什么?试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